徐晶
(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京东镇梁万小学,江西 南昌 330029)
我国大多数小学田径教学投入普遍不足,操场面积有限,田径活动必要的设施、设备不足,专门的田径活动器材得不到有效补充;部分农村地区严重缺乏田径教师,还有相当一部分小学体育教师不具备开设专门田径课的必备知识,不能有效满足小学田径教学的需求。
我国小学田径教学的教学内容以跑和跳为主,以考核达标为衡量标准,基本流程为准备活动、布置课堂任务、训练和考核等。激发学生田径活动兴趣的环节相对缺乏,学生对从事田径活动的必要知识缺乏了解,不能科学开展田径活动。教师对不能达到田径运动项目标准的学生也没有针对性的田径教育教学训练指导计划,更不能根据学校的场地和条件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我国小学生正处在运动能力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应当针对小学生的运动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田径教学。但是,小学田径教学还不能根据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征进行改变,田径训练方式没有针对性,不能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形成有效指导,不能有效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甚至在大强度训练中造成学生的身体损伤等问题。
“体育教学的发展总是在传统和变革的互动中进行,其中观念的转变为第一要义。”这是当前体育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思想应适应目前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现阶段小学体育田径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田径运动是传统竞技项目,又是一项可行性强、健身价值高的项目。我们要突破传统观念束缚,要科学选择锻炼手段、方法。以增强小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充分发挥田径运动的健身属性。我们在具体要求上,既要有定量目标又要有定性目标;既要有近期目标也要有长远目标。并且这个目标体系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注重田径课程的游戏化,田径项目不能再走“竞技运动”的老路。对很多项目要进行游戏化的改造。
通过近几年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培训,大部分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有了一定认识,能够自觉地学习并参与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去。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主要包括对《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领会和掌握程度;对现代教育教育技术的学习和掌握程度;从事体育教学必需的基本技能;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兴趣、促进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能力;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开发和运用体育资源的能力[3]。在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中,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改变练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趣,所以教师不但要会做示范动作,而且要能够理解每一个田径动作的锻炼价值与含义,创新练习方法,合理组织和安排练习。因此,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改革为核心内容,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及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使培训工作灵活多变,适应性强。
体育教师要充分清楚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这就要求在田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求他们姿势端正,同时注意锻炼部位全面(左右、上下对称)运动负荷要适当,以保证小学生的机体平衡、匀称、正常的发展。单调或较长时间的紧张练习对他们的骨骼是有害的,容易出现骨骼变形或关节受伤的情况;在发展大肌肉的时候可以采用一定形式的跑、跳、掷练习促进小肌肉和伸肌的发展,并注意左右侧肢体的均衡发展,以避免身体发生畸形,锻炼肌肉时负荷不宜过大,以防止过度疲劳;不应该让小学生进行过分剧烈和过分紧张地跑、跳、掷活动,以免造成心脏过度疲劳;让学生参加以有氧代谢为主的跑、跳、掷活动,并注意正确的呼吸方法,强度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同时少让他们参加需要憋气的静力性练习,以免因心脏长时间负担过重而得不到回复。
根据田径动作技能形成和身体锻炼的基本规律,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田径教学,要给与学生创造更多的身体练习情景、条件和机会,使学生在动中激发和保持学生参与田径运动的兴趣,鼓励学生在锻炼中积极地实践,自主锻炼,合作交流;倡导学生的身体锻炼和头脑的结合、身心的协调、适度有方和生动活泼的田径教学,注意采用合理的综合评价方式,指导小学生正确评价的锻炼行为,并在过程中检测锻炼的效果,使评价成为改进和反思教与学的有效手段,切实提高田径教学对于此年龄阶段的健身时效。
目前小学田径教学所采用的竞技化,导致教学内容专项化和单一化。随着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小学田径教学改革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健身性原则、发展运动技能原则、结合地区和学校实际原则,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来组织教学内容,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大力推行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