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建构及教学策略的思考

2020-12-08 14:23:46张海冰
魅力中国 2020年40期

张海冰

(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中学,陕西 延安 716200)

在以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讲解知识的方式较为单调,内容也较为无趣,学生学习的热度不够,也不愿主动开展知识的探索,以致初中地理课堂成效不高,阻碍学生的进步。在新时期,强调开展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地理知识的探索中获得综合性的成长。在实际开展的教学中,地理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掌握基础性知识的前提下,灵活的应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也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地图素养

在地理这门学科中,地图素养是核心内容。在初中阶段开展对学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就是加强学生的地图素养。地图素养指的是知识、地图情感以及地图能力等方面素养[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落实对学生的地图素养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为轻松的达成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也可以增强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在地理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形成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帮助学生更为直观深入的理解知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如,在《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地图素养,使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地理分析能力进一步的加强。教师为学生出示东北地区工业分布图,引领学生思考,东北地区的重要矿产资源?工业结构突出特征。教师组织学生依据分布图直观的分析,锻炼学生的地图素养。同时,教师可适当地呈现东北工业基地的战略转型资料。要求学生依据东北地区资源枯竭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案例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清楚地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正视环境问题。

二、组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地理思维

地理思维指的是学生认知以及把握地理事物之中内在的关系与规律等,客观地将事物的规律全面认识。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想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教师要借助有效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2]。在地理课堂中,教师依据学生的真实水平将学生合理的划分不同的学习小组,依据具有探究价值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会发表自己的个性化观点,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会与小组同学相互的沟通,实现思维上的交流,了解更多的思想。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学会以更多的思维角度思考地理问题,促进学生地理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与回答问题,利用相应资料与小组同学共同分析,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达成地理思维的形成。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图片,引导学生分析。结合“秦岭——淮河线”的学习,谈一谈中国的南方与北方地区存在哪些明显的地理差异,并说明出现差异的主要元素等。教师依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提出相应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主动探究等能力的增强,学生的地理思维会在分析与探索过程中有效强化,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布置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初中地理有着极强的实践性质。在地理的核心素养中,需要强化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绘制地图、制作工具、参与调查等,在自己的亲身参与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的调动,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够帮助学生在真实的锻炼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方面地发展。

比如,在《认识地球》这节知识的学习中,教师组织学生依据教材内容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乒乓球,自己制作一个地球仪。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性质的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让学生在真实的操作中达成对地球仪相关知识的深入认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容巩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结束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向,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当作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强化。在实际开展对初中学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全面认知与了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的发展需求、课堂教学内容等有机结合,灵活设计地理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深入探究中加大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推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