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莉英
(新疆哈密市第十五小学,新疆 哈密 839000)
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循序渐进,形式多样的读的训练,以读代讲。自古就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学生多读乃至熟读成诵,能够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本含义,能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韵律美的感受力及增强学生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深刻体会文章作者表达的感情并与之共鸣。
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方面,小学语文教学在指导学生读(包括速读、精读、研读、品读)的过程中,有任务的读、有感情的读,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在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文本中作者所表达的不同情感,这就首推读。读是架设在学生情感和作者情感之间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的情感就能在教师情感的推动下和文章情感产生共鸣,达到升华。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悟中生情。从而使学生爱读书,好读书,乐读书。激趣导读,入境感知 小学语文是母语的启蒙阶段,教师对语文的热情、钟情将极大地影响着学生,感染学生。教师必须以自身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健康的心智,对生活的挚爱,对语言文字的特殊偏爱,以及艺术的引领方式,以热情唤醒热情,扣击孩子的情感大门。在教学中,巧妙设计,通过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阅读心理状态,营造入境悟情氛围。
比如从单元导读入手,从文章的题目入手,读出创意。为学习课文所写的情境做铺垫,很自然地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反复品读,读中感悟 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往往寓于某些重点字、词、句之中,这些关键的字、词、句看似简单,但却常常是小学生阅读中的一只只拦路虎。他们会因对某个词或某一个句子不能理解而导致对篇章的阅读障碍,无法去体验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因此抓好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要用读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就得从品读重点词句入手。“品读”之“品”从三口,谓之品读,也就意味着必须多层次地、有梯度地、反复地读,读出情境,品出情味。教学时可用换词品味、省词品味、换位品味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充分体会字里行间蕴藏的含义或情感。
如教学部编教材老舍先生的《林海》时,运用换词比较读以下两句话: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字不大一样。初看起来“大不一样”可换成“不大一样”,两句话意思没多大差别。但是反复品读之后,学生就能发现这两句话蕴含的情感程度是不一样的,体会到了作者在用词上的独到之处。
在这样的语文阅读活动中,学生展开了探究式学习,获得了较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提高了认识水平,陶冶了思想情感。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说明多读易于理解文章。故在阅读教学时,除了让学生品读重点词句之外,还要让学生充分反复地诵读课文,掌握句子表达的意思,读起来才能准确传情,才能读出意、读出神、读出情,从而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在教学部编教材《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看到三位小战士不喝鱼汤时,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弱!”第一句着急地发问,第二句慈祥地说理,第三句庄严地命令,第四句严厉地暗示。结合上下文,了解当时说话的语境,让学生反复诵读,那激昂委婉的语调,使班长关心同志,忠于革命的精神得到充分的表现。这样,情感激发出来了,达到“心入于境,情会于物”的境界。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课堂的气之所在。研读就是要扣住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教师用富于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文本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作者的情感交融,和谐共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可以这样激情、研读悟情:(1)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教师提问:此刻,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2)学生再读,教师引导:把你的心情你的感受用语言叙述出来。(3)抓住“闯”字,教师再引导:一个“闯”字,活画出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同学们,让我们再读一遍,读出中国人的恨!享受熟读,读中生情 好的文章是作者优美的言辞、丰富的思想和饱满的情感凝聚成的,能经历岁月而传诵不衰。在反复品读、深刻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一定的朗读技巧,如正确处理重音、停顿,运用适当的语调、速度和节奏,思想感情的调配等,边读边想,走进文本及作者的灵魂深处,读出美的韵味,在读中感悟,在悟中生情。
在上述的语文阅读活动中,我巧用教材,巧于质疑,灵活指导,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人和事中的情和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升华了他们的人格,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活动是一项任重道远的活动,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和学生们在整个小学阶段通力合作持之以恒并且排除相关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地将学生们的语文阅读能力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形式慢慢挖掘出来,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增加小学生语文知识储备,奠定学生们未来语文学习的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