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雪
(盘锦市辽东湾实验小学,辽宁 盘锦 124000)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程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合理安排通过这种方式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在面临数学问题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不同的阻碍,例如暂时性记忆、理解困难等等,这也势必会对学生产生思维上的障碍,从而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保证教学活动有客观性、针对性,对现阶段低年级小学生数学思维中存在的漏洞进行补充,通过这种方式来使小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但是整体来看,现阶段我国很多小学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解题思路的顺序以及方向。
从现阶段很多小学教师应用题解题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一部分教师往往会提前考虑到上课时间的限制以及应用题模式等诸多问题,并且找出其中存在的相似性因素,但是教师往往容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忽略学生直接模仿的学习特点,知识片面的向学生介绍题目中的素质,而没有考虑到具体的数值单位之间所存在的变量关系,这也使得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一时间找不到方向,经常会出现胡乱拼凑解题内容的情况。例如:红花5多,黄花比红花多3朵,粉花比黄花多2朵,问粉花有几朵?这样的问题在小学二年级应用题中经常会发现,但是一部分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忽略问题中“粉花”与“黄花”之间的不同,经常会出现将粉花当作黄花,或者将黄花当作粉花的现象,这都使得学生经常出现解题失误的现象,在解题的过程中很容易理解成为5+3=8(朵),而忽略了“粉花比黄花多2朵”这一信息。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对现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有较为清晰的了解,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来对教学方式进行合理选择,使得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小学应用题进行解答: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往往数学知识的积累较为有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对教学方式进行合理选择,很多题型都是来自数字加减的经典数学知识,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对这些经典的题型内容以及形式进行适当转变。教师在指导二年级小学生进行应用题解答的时候,应该对现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深入了解,教师要尝试打破学生的认知盲点,将原本零散的知识点收集起来,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教师要想使学生对统筹之后的知识模块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课程的学习中,这就需要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合理安排,从而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积累更多数学经验,这样一来也实现了对小学生数学思维结构的有效构建。例如:工厂需要装订一批书,按照原有的装订速度,计划每小时装订150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每小时比原有计划多装订了10%,问实际上每小时装订了多少本书?对于这种类型的应用题来说,其在小学阶段较为常见的,其中往往蕴含着一些小学生不能顺利理解的数量关系,因此很多小学生在对这样的问题进行解答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失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应用的难度,但是在实际计算过程中,这道题难度并不高,只需要对其中的基本量进行掌握,得到:150×10%=15(本),再有:150+15=165(本)。通过这种题型的讲解可以使小学生的应用题总结能力得到培养。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好奇心以及观察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引导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学生的这一能力进行培养。但是由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往往只能进行数字的加减计算,在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结合题目特点以及现阶段小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来展开教学活动。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在对应用题进行设计以及分析的过程中,搜集一些与应用题有关的最新材料,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图文结合讲解应用题,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应用多媒体设备,从而使得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得到培养。
总而言之,由于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应用题这一题型时间不长,因此对其了解较为有限,很多学生往往没有形式系统化的题型认知体系,因此在应用题解答的过程中往往容易面临困境。教师要注意灵活的对学生的解题困境进行化解,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教学模式的改良,从而提升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