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操
(重庆市巫山县大昌小学,重庆 404700)
阅读是语文知识学习的核心,通过阅读可以有效积累基础知识,完成知识点的理解认识,还能在阅读中感受文化,体会思想,从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锻炼。但是在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模式较为单一,都是以课文内容的讲解为主,学生在其中的感受较差,无法主观的思维探究和思想理解意识,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所以新课改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需要应用趣味教学法,使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有参与的兴趣,也能够主动思考应用语文知识。
小学是学生基础知识学习和积累的主要时期,这个时期对于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有特别好的效果,能够让学生在思想、心理上建立学习的意愿,并在思维和行为上有能力的提升。但是这些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并在过程中做主动性的分析,以达成知识的获取,带动综合素质的成长[1]。趣味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让教学成了一个趣味的活动,符合小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够改变阅读学习的体会,使“让我学”转为“我要学”“我想学”,这样阅读教学的效率肯定能够得到提升,也会形成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氛围,保证良好兴趣和习惯的有效培养。
小学语文阅读知识具有较强的事物描述特点,而针对学生感受认知的特点,在阅读教学的趣味化设计上就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教学范围变得活跃,保证学生的思想情感感受,使其对于阅读理解的过程产生兴趣,能够有思维思想的投入。例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阅读教学中,就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做自由组队,形成一个表演小组,通过阅读分析和自主组织,建立一个情境表演剧,然后在教学中进行展示。这样的阅读教学让学生有了阅读的方向和任务,个人阅读理解认识有表达和表现的机会,可以提高阅读的感受。并且在角色扮演中体会文中的思想情感,有反思性的思维建设,有效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2]。
作为一门语言类人文学科,语文知识的理解会呈现出差异性,每个人的阅读理解都会有不同的程度和方向的感受。而教师需要利用这一点,在趣味化教学设计上组织合作学习,让学生的阅读理解有表达的空间和形式,在互动交流交互中完成阅读知识的分析理解,提升阅读感受,建立阅读的主观行为习惯。比如在《开国大典》阅读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在独立思考阅读之后,按照段落总结、课文思想、阅读感受、启发认识做合作学习的目标,让学生针对阅读理解作分析,以此让自主阅读理解有表现的空间,有助于探究阅读兴趣的形成。
构建情境是让阅读知识趣味化的主要方式,发挥了语文知识的人文特点,让知识呈现可以促进学生情感共鸣,使其对于语文内容产生兴趣需要,想要进行主动地学习理解。例如,在《海上日出》教学中,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做视频呈现,以动态的视频激发阅读兴趣,也让学生的阅读认知能够在情境下获得提升,促进深度阅读理解。以情境的方式做阅读知识趣味呈现,需要注意情境构建要与阅读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并且考虑学生能够有情感上的感受,保证趣味化的质量。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审美阅读的开展,这需要学生在阅读中的审美思维内化,对于知识内容有最为真实地感受和体会[3]。因此,趣味教学的应用策略上要联系实际生活,让阅读与认知建立深刻的联系,使阅读教学可以提高审美感受,使知识呈现富有趣味性,带动审美建构的思想内化。比如,在《四季》的教学中,以审美感受和实际生活为核心,丰富课文种对于四季的描写,让阅读思维能够有应用上的发展。
结论:总而言之,趣味教学法的应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也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能够有综合性的转变,激发和培养主动阅读的行为,引导和指导实践性的阅读理解和自主表达,让语文知识教学变成学生的主动行为,愿意去做深度阅读,这能培养优秀的阅读能力,也促进阅读习惯的建立。但是在趣味教学的应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住教学的目标,不要让趣味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向和目标,二是将之作为工具,引导学生知识理解和素养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