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等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合问题

2020-12-08 14:23:46刘娜
魅力中国 2020年40期

刘娜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库尔勒 841000)

引言: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尤其在国内发行“职教二十条”政策环境中,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体系发起了较高要求,要求其重新分配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两者之间占比,保障人才培养适应于社会发展,开启精准性、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融合问题

(一)教育与职业相互分离

职业院校存在的问题有:课程陈旧、与职业技能相互脱离、教学方式单一、课时不充足等问题,造成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难以满足职业市场对人才技能的需求,逐渐形成职业技能缺失、课程教学性能不佳的学历教育模式,引起社会各界组织对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未予认可。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教育模式,全面开展了“双证制度”有效融合机制,然而双证之间的设立存在脱离问题,学历与职业两个证书不存在必然联系,考核内容各成系统,尚未形成融合式教育体系,难以发挥高职院校践行人才培养的教育职能。

(二)教学模式发展性不足

基于高等职业院校设定的分数线较低,引起其招收的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存在学生质量不佳问题。加之学生拜读职业学院,旨在获取职业技能,提升其就业几率,对于文化课需求较低,造成学生参与文化课的学习兴趣不高,引起高等职院学历教育存在教学难问题。部分高职院校仍坚持理论教学模式,以教材为施教核心,尚未结合工学思想,评价、实践等学习元素的缺失,阻碍着学历与职业两者教育元素融合发展[1]。

(三)职业教学内容系统性缺失

部分职业院校设定的职业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较为明显,表现为:教学内容与实际就业相脱离、培训方式较为呆板、较多参考已然不适用的教学经验等。此类职业教育课程,难以为学生开展具有精准性、实效性的职业指导与技能提升课程,无法发挥职业院校为学生就业发展提供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职业院校开设的培训教学课程,存在课时不充足、课程质量不高、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大多数采取的培训方式为模拟与理论宣讲,实践课程较少,造成学生职业证书获得了认可度较低,难以获取企业认可,不利于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稳定发展。

二、融合路径

(一)加强教育与职业融合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应发挥主导职能,引导职业院校关注职业教育工作,科学分配学历与职业两者教育比重,合理配置各项教育资源,为学历与职业两者教育元素的融合提供发展空间。

(2)校企联合:积极创建校企联合的合作机制,加强优质企业资源参与职业院校的课程规划工作,保障职业院校教学计划符合企业人才需求,以此建设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使教育与企业获得共同发展,优化企业人资培养成本,增强高校教育社会适应性。

(3)实习机制:高职院校应与合作企业开展实习活动,践行工学交替的教学活动、顶岗实习的职业实操学习、分段式与现代学徒制等教学模式,提升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整体效能,加强学历与职业两者教育的融合效果,有效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使其符合企业的人才需求,增强社会对职业院校教育的认可[2]。

(二)增强教学模式发展能力

(1)师资建设:高等职业院校应加强校内师资建设力度,针对自身教育存在的优劣问题,结合就业市场人才需求,设计符合自身院校发展、顺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加强学历与职业两者教育工作的融合效果,实现两者教育工作的优势互补,形成极具自身发展潜能的教学模式,以此获取更多优质生源。

(2)借助国家政策:高等职业院校应以国家政策为主导,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为学生创设更多职业实习机会,提升其职业技术熟练性,增强自身教育发展能力。

(三)提升职业教学内容系统性

高等职业院校在设定职业教学体系时,应邀请各界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定期开展校企联合的教育规划,加强企业发展趋势分析,探索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制定有效性、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加强学历与职业两者教育工作的融合,最大程度地发挥校企联合的教育功能,有效增强职业院校教育工作的社会认可度,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有序发展。此外,高等职业院校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制定完整的工学课程体系,分别从教学设计、教学需求、职业实践等方面逐一落实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升学历与职业融合效率。

结论:综上所述,高等职业院校应对新时期应开启全新的教育模式,保障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两者教育元素获得有效融合,加强社会各级组织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教育监管职能,实现政府、高校、企业三者教学资源有效融合,为大学生提供具有职业性与教学性的教学活动,促进高校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