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富
(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民族中学校,四川 攀枝花 617100)
化学学科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目,依靠实验来总结规律、寻找新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实验也是激发学生灵感和兴趣、培养其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它能够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微观世界所发生的变化与反应,巩固教师所讲述的书面知识,并全方位地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过去我国初中的化学实验教学一直被忽视,许多学校的实验室沦为摆设,甚至缺乏完善的实验设施,没有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率。
教师乃是教学行为的主要实施者,他们对待实验教学的态度与所使用的方法直接决定着实验教学的最终效果,但目前而言,由于我国中考并未将化学实验列为升高中所必考的项目,在测试与打分时都缺乏统一的标准与严谨的态度,导致大部分九年级化学教师都对实验教学缺乏应用的重视,更看重学生的书面成绩,采用题海战术,挤占实验课程时间。也有些教师在实验课上只是为学生播放实验视频或者自己操作,学生无法全方位地仔细观察和探究实验过程,也没有自己动手尝试的机会,这也会使得实验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实效。
初中化学分为多个板块,其中几乎所有的宏观板块都存在各式各样的实验,例如在酸碱溶液、金属材料与酸的反应等部分,都需要依靠实验才能直观地为学生呈现化学变化导致的现象,让他们感受变化过程,更加深刻地理解实验内容,探究根源。但许多初中都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没有专门腾出时间开设实验课程,将权力完全交给教师,造成许多教师都会选择较为简单的展示法来完成实验教学,并配以大量空洞枯燥的文字叙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在初中九年级化学课程中,有许多实验的现象不太明显,很难观察或者捕捉,不适合在实验室中动手操作。在传统的实验课堂上,教师只能采用增加反应物的方法来使现象更容易观察,但这就会导致实验经费大大提升,另外,有些反应物或者产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加大剂量必然意味着扩大危险,带来许多不可控的因素。还有的实验中,当加大反应物用量时,反应会发生变化,产物也存在差异。例如铜与硝酸的反应中,任何浓度硝酸都可将铜溶解,随着硝酸浓度的提升,反应生成的气体会发生变化,但酸浓度很低时,几乎观察不到气泡的产生,金属体积也不会明显缩小,想要完整观察反应过程,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对于这类型的实验,教师可以采用录像和投影法,亲自操作完成实验,并利用多个角度的摄像头录像,使用投影技术为学生们全方位地展示实验操作,同时进行详细讲解,通过局部放大来帮助学生观察现象。另外,在精度要求很高的定量分析实验中,采用这种方法也可以使学生注意到微小的测量仪器读数变化,减小实验可能出现的误差。
某些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或者步骤极为繁琐,需要注意的细节太多,试验成功率低,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模拟技术,在电脑上安装仿真技术软件,将实验所需的容器、相关步骤、注意事项、结果等都录入到软件中,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操作,观察不同步骤可能导致的实验结果,并可以节省多次试验所消耗的原材料带来的大量成本。如金属钠和水的反应中,由于反应过程剧烈、产生的气体具有爆炸性和可燃性,若未能控制好实验过程,可能引发火灾和小规模爆炸等事故,可利用模拟仿真技术来开展实验,提高效率。
学校和教师都应当对实验教学提起重视,刻意为学生设置专门的实验课程,并给他们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提高其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协作或者查询资料、请教教师等方法来解决问题,获得答案,加深印象并拓展知识面。在实验过程中,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尽情开展探究,同时引导他们的研究方向,避免学生将过多的精力浪费在无关紧要的部分,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点出研究方向。例如在金属和酸碱的反应当中,可以提出“不同金属与酸的反应速率是否相同”“不同金属与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是否为同一种”“溶液浓度对反应速率是否存在影响”等问题,学生们自己在实验中通过控制变量法来研究某单一变量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彼此交流和分享实验结果,就能够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拓宽知识面。
实验教学在初中九年级化学中不可或缺,化学领域的绝大多数发现都源自于实验室,新发明也要靠着多次试验才能够得到最终结果,初中化学教师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的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