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艳春
(乌林镇中心学校,湖北 荆州 433210)
传统的教学理念之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未能得到知识与能力全面的成长。立足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优化历史课堂,达到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立足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目标,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和设备来优化历史课堂。
传统的历史课堂,多是以教师讲授历史知识为主,易形成老师的“一言堂”与“满堂灌”,学生是课堂的观众与听众,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学生被剥夺了思考与探究知识的权利,难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生获取的知识是孤立的、支离破碎的,更难形成学科思维,他们无法体会到历史学习的快乐及历史学科的魅力,反而会感觉历史是枯燥的、无味的,认为历史学习是一种负担,久而久之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就更不谈通过历史学习,提升智力、形成能力并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首先转变课堂观,应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教学的关注点不应该是教师的教,而应该是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作用应该是主导作用,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及心理学知识来设计适合学生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君主立宪制的英国》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老师让学生提前收集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的城市利物浦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状况,在课堂上,由学生以“穿越时空的采访”、“与国王的辩论”等形式创设出一种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过程中展开学习,学生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以主体的形式参与到学习中,在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的过程中,慢慢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形成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培养其基本的核心素养,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学史的兴趣,浓厚的兴趣会转化成学生探究知识的强大的内驱力。当学生对历史学科有足够的兴趣时,才能用心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这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教师应依据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来落实核心素养。
历史是发生过的事情,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条件发生的,因此,只有将其置于当时特定的时空范畴下,才可能对历史事件做出最准确的理解。对历史的学习必须首先树立牢固的时空观念。要认识历史,只能从史料中分析获得。要想做到正确、客观地认识历史,就必须加强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这也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观念,加深其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掌握。
教师可教学生用画时间轴、结构图的办法来搭建时空框架;“史料教学是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特点的一种理念和实践……必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2]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选用恰当合理的史料进行教学,让学生在阅读各类史料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还原历史场景,体验历史的真实,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要坚持立德树人,家国情怀应是贯穿始终的主线。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讲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且大多以知识的传授为主,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老师多以声音的抑扬顿挫及丰富的面部表情来吸引学生,形式单一、乏味,且课堂容量有限,这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设备引入到历史课堂来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制作PPT课件、播放影视短剧、制作FLASH视频、提前录制微课,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鲜活,再现历史场景,变抽象为具体,加深学生的印象,牵制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多角度、多渠道地理解历史内涵。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教学观念改变是最为重要的。因此,随着现在的教育改革,教师应该要与时俱进,注重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还需要设计好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提升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得到全面性的成长,使得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