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
(凉山卫生学校,四川 西昌 615000)
笔者任职于凉山一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长期担任班主任及某一专业任课教师,与学生交往密切,对学生情况熟悉。笔者以该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尝试分析凉山少数民族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及成因。该校全日制在校学生约250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接近70%,大多来自凉山州各县市农村,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以下是凉山州少数民族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中职学生群体中,大部分学生往往表现得思想散漫自由,学习、生活得过且过;他们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没有明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目标,自身意志不坚定而无法形成内心坚定的目标。以笔者任教班级为例,有近半数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未来想从事何种职业,想成为怎样的人。这样的思想状态,导致他们缺乏学习动力,不肯上进。
生活中,少数民族学生为人慷慨、喜交朋友,爱讲排场、好面子,生活开支大手大脚,难以支撑。因此,由于每月生活费总是超支,很多学生往往因为经济问题伤脑筋,甚至认为拥有金钱就拥有一切,于是对金钱物质和自我感官享受的追求得到普遍认同,出现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苗头。
部分少数民族中职学生不能自觉自愿投入知识文化的学习、自身道德品质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中去,在学习、生活的各环节、各方面都表现出较低的自觉性和自律意识,在老师同学的监督之下,能勉强遵守学习生活要求,一旦缺乏监督便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放任自流。
由于初中阶段的失败学习生活经历,加之家长和教师管教理念不当,很多家长和学生认为只有升入高中才是好学生的标志,中考失利进入中职学校的则是差生,并且很多少数民族学生还因家庭条件、自身素质等感到自卑,因此大部分少数民族中职学生往往缺乏自信,意志消沉。更有甚者,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有人关心关爱自己,进而失去生活的动力。
很多少数民族中职学生往往存在诸多不良行为习惯,如抽烟、喝酒、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说脏话等等。
部分少数民族中职学生在社会交往中无视人际交往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在学校中生活中,面对同学间的矛盾和摩擦,往往冲动暴躁,无视校纪校规,导致违纪行为频出,为自己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甚至有少数学生由不遵守道德规范、校纪校规,发展成突破法律的底线,触犯法律法规违法犯罪,误入歧途。
造成少数民族中职学生上述思想道德层面问题的原因,在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家庭教育的滞后甚至缺失、学校教育的缺陷、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障碍。
凉山州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保持着奴隶制社会制度,社会生产落后、社会文化落后,加之闭塞的地理位置使内地先进的生产力、生产方式和优秀的文化难以传播到此。因此,作为“一步跨千年”的直过民族地区,这里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相对较薄弱,这影响了这一地区的人口素质,而这种表现在占了人口总数53%的少数民族人口。
彝族有着悠久而鲜明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民族个性,这既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枝独秀,也是广大彝族人民心中的骄傲。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彝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民族个性中的一些特定成分,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彝族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如彝族人民热情好客,往往倾其所有款待尊贵的客人,这让尚无经济能力的彝族学生也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进而导致他们对金钱的强烈需求;彝族人民直率、强悍而高傲,让正处于青春期的彝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较难充分尊重他人,而易受情感冲动影响等。总之,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和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对少数民族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起了一些负面影响。
凉山州是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少数民族学生大部分来自各县偏远贫困乡村的贫困家庭,其父母大都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不能给予孩子正确的家庭教育;一大部分父母自身也存在诸多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的缺陷,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容易沾染不良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有相当一部分父母为生计所迫进城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得不到应有的生活照顾和思想教育。
改革开放的成功带来了物质的极大丰富,社会价值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的变革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传递、文化的交流,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和不健康的价值追求刺激并侵蚀着青少年的心。
学校在对少数民族中职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由于对学生的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不够深刻和全面、方法不多、形式不丰富等原因,加之社会的负面影响和家庭教育的滞后与缺失,使学校教育的有效性并不高。
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经历了中考的失利,往往因为受父母、亲人和社会的负面评价而产生自卑心理,无法正确认识自己,更难以生成内在的追求发展、追求进步的强烈动机,这就容易引发行为上、思想上的问题。
综上所述,凉山少数民族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着实不容乐观,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