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萍
(苏州高新区东渚实验小学校,江苏 苏州 215163)
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叶圣陶先生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板起脸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将看似枯燥无味的科学内容,说得生动有趣、耐人寻味,这就是文艺性说明文,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松鼠》就是文艺性说明文的典范。在教学时,我们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并教给学生学习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方法呢?本文尝试以《松鼠》为例,探究“教是为了不教”在文艺性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松鼠》作为一篇文艺性说明文,语言优美,对松鼠的外形、活动、行动、搭窝和生活习性都介绍得十分具体又形象,只有让学生充分朗读,感知文本内容,才能深入理解。
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任务是扫清阅读障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初步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在课堂学习时,学生通过预习,能较好地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比如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学生通过朗读后一下子就明白文本主要讲了松鼠漂亮的外形。我随机质疑:“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松鼠外形的漂亮?”学生立刻圈出了“清秀”“矫健”“玲珑”“帽缨”等描写松鼠外形的词语,并对把松鼠尾巴比作“帽缨”侃侃而谈,感受到了尾巴像帽缨一样蓬松又亮丽的美。
在扫清阅读障碍,初步读通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后,我质疑:“课文是按照什么写作顺序来介绍松鼠的?”学生通读全文后发现,课文是按先总后分的顺序写的,并找出“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这一中心句,为第二课时品读课文,感受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样是介绍松鼠,《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语句简洁明了,语言平实;布封笔下的《松鼠》,则语言活泼,叙写生动形象。怎样让学生感悟到文艺性说明文独特的语言特点呢?在教学中,可采用先扶再放的教学方法,将《中国大百科全书》和《松鼠》中语句同步出示,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体会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不同,进而感受文艺性说明文细腻而优美的语言风格。
首先,重点指导学习描写松鼠外形的段落。将两段描写松鼠外形的不同语言同步出示后,学生通过阅读一下子就找出了两者表达上的不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介绍了松鼠的体形、体长、尾长和体重,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而课文介绍了松鼠的面容、眼睛、身体、四肢、面孔、尾巴和吃相,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随后,出示表格,简单直接地展现了两者的不同。通过列表对比,学生感受到了文艺性说明文介绍具体详细的特点。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中拟人化的语句后,进一步体会到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随后,出示表格,
让学生通过“读一读、比一比、品一品”的学习方法,自己学习下面介绍松鼠搭窝和生活习性的内容,并完成表格。
通过前面四年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自学课文的能力,能自己寻找并圈画文中的重点词语,概括出表达内容和方法,完成表格。交流时,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发现课文对松鼠的活动、生活习性等介绍得更详细。比如在学习松鼠搭窝的内容时,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课文对松鼠搭窝的选址、过程以及窝口的介绍都比《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介绍具体详细。有一名学生在交流时,就提出“松鼠是一种很聪明的动物”这个论断。我随机质疑:“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松鼠很聪明呢?”学生马上说出理由:“松鼠通常将窝建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建窝的过程有条不紊,还会造一个圆锥形的盖,让窝又安全又舒适,真是个厉害的建筑师,真是太聪明了!”其他同学纷纷点头同意。
在教学中,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再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交流,既学到了通过对比阅读学习课文的新方法,还感悟到了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具体的特点。
“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所以我们上语文课,教学课文,除了要教给学生阅读的能力,还应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松鼠》这篇文艺性说明文,叙写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活泼,用拟人化、形象化的写作手法表现了松鼠的可爱之处,处处表露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当学习完课文内容后,我就立刻安排了一次小练笔。出示课后“初试身手”的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白鹭的材料,结合课文《白鹭》,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介绍白鹭的外形。学生将《白鹭》中描写白鹭外形的优美语言和材料中介绍白鹭的基本情况的语言有机结合,既使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说清了白鹭的外形特点,又用上了拟人化的手法,将白鹭写得生动又形象。
在学生品读课文细腻、生动的语句,感悟到文艺性说明文独特的语言魅力后,进行迁移练笔,能有效帮助学生强化认知,内化所学,将语文本体性知识的“知”转化为实践知识的“行”。
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由“讲”变“导”,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在文艺性说明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在获取文本基本信息的基础上自主感悟文本生动形象、准确具体的语言特点,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最终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