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南
(榆树市新立镇青顶中心小学校,吉林 长春 130400)
探索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新模式的“初心”就是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也就是说,只有从本质上去认知它,才能研发出课程教学的创新路径,切实推动教学策略与教学成果的同步提升。小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儿”,因而教师开展的任何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本,以增强趣味性和参与性为出发点,多角度地设计并完善教学目标、方案等。当堂课程内容当堂吸收、掌握,按照既定目标优质地实施课堂教学活动,便于一改以往人们对信息技术的歪曲理解。与此同时,基层一线教师应勇于创新,打破固定化的思维定式,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激发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好奇心与热忱,让师生互动与生生交流成为教学成果拔高的有力助手。
鉴于小学生的年龄小、心智不成熟、思维模式单一等特征,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活动的开展应激发其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这样便于在课堂导入阶段让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中去,教师理应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和有趣的语言,来调动他们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自发地融入体验式学习氛围中来。利用支架模式开展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思维灵敏程度等,创设教学情境、构建整体支架、设计教学活动等,引入支架式教学手段,教师利用PPT向学习主体的学生展示出带有一定难度的学习目标,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学生产生疑问、思考方式出现偏差之时,予以一定的纠正和帮助,自助式的学习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与教学任务的完成。以flash动画设计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PPT逐一呈现标准示范步骤和实际应用场景,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范例完成自主操作的探索式学习任务,辅以轻松、随和的语言,让学生们在欢声笑语中畅游于多彩的信息技术世界中,利用所学设计出自己心中的卡通人物形象。支架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独立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惯用“先教后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一般在讲解完基本概念、操作方法等后,让学生根据教师讲授的内容练习,随后再从随堂练习或课后作业中找到学习中的“疑难杂症”,虽然这种方式直观、简洁、易施行,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时常是“断片”式的。因此,翻转课堂的引入十分有必要,且易于学生接受和掌握,它打破了“先教后学”教学模式的藩篱,该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并使用彩色的笔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知识点,这样教师在课堂中的“答疑解惑”就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独立创新的能力。开展引导教育教学活动时,任课教师利用语言讲解学科特征、知识概念、操作方法等。以Word文档基础知识教学为例,针对本节课的特点、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辅助课堂教学的微课课件,针对文字输入、字体颜色调整、行间距设置、图片插入、快捷键使用等进行简单讲解,让学生在纷繁多样的细小知识点中,快速识别重难点,值得注意的是,微课课件应设定在10分钟左右,以免出现避重就轻的情况。注重课堂中的提问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在课前导入阶段,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为老师和同学介绍自己预习得知的快捷键功能,如Ctrl+Z和Ctrl+B分别代表了撤销和加粗的功能,在要求一定时间完成文档设计情况下,可以使用这些快捷键完成文档格式设定,在同学介绍完毕之后,教师可对其优点加以表扬,并对其不足之处予以指明。
众所周知,思维导图图文并重,它利用关键词、鲜明的色彩等将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串联起来,从而加深学习者的记忆,也为学生进行阶段性的复习打下坚实基础。以“网络文明小公民”为例,可以将“病毒的特点与防治”作为导图的核心词,并将病毒特点、防治、合理利用计算机等作为分支。通过思维导图来开展形象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还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在实施完成所有教学任务后,教师应在反思中,总结出课堂活动开展的利与弊,并将反思活动作为常态化行为长期开展下去,具体改进的思路如下:根据课堂“主人翁”学生的现实需求,由学科教研组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并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由浅入深地拓展课外知识。结合每节课程的内容,合理地开发使用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科学使用现代教学资源,推动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将课堂教学新模式积极作用发挥到极致,以信息化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战略的实现。
在我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教育信息化2.0》等文件的政策支持和精神感召下,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基层教育工作者,我将不忘初心,坚持满足学生所需、想学生之所求,以课堂教学新模式探索为初衷,探索适应教育教学活动发展的新路径,加速素质教育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创新的步伐,让新型教育理念惠及祖国新一代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