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生物课程资源分析

2020-12-08 14:23:46刘淑芳
魅力中国 2020年40期

刘淑芳

(盂县职业中学校,山西 阳泉 045100)

生物课程是高中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目前,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不够灵活,忽视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等方面的不足,不利于提高学生生物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促进学生实践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核心素养是一个人能力、素质、价值观和态度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

一、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内涵

生物核心素养,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并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和探究性学习的综合能力。较高的核心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促进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培育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特点

(一)整体性

核心素养是由理论知识、社会实践以及自我教育三方面内容组成的,这三方面具有一个整体性,缺一不可。高中生物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遗传规律、进化论、细胞等知识,这些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颇有关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授学生生物知识之外,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二)实践性

区别于其他课程而言,高中生物课程与学生自身以及生活实践息息相关,更接地气。因此,教师应该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性,让生物走下“神坛”,走入学生心中。例如学习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对芳香物质进行提取,实践出真知,通过实验操作能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更加深刻。

(三)延续性

核心素养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鉴于生物课程的学习是延续的,因此核心素养的培育也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从生活和学习中进行多重刺激,加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三、分析生物课程资源

(一)信息化资源

所谓信息化资源是指以互联网软件程序和技术为载体传输信息的资源。例如课件、微课及网络慕课等。区别于“一笔一板”授课形式,课件可以通过图片、动画、视频、模型等形式使授课内容更生动,案例更具体。近几年,翻转课堂的授课形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该种模式改变了原有的授课顺序,通过微课、小视频将知识的讲授放在课前,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突破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只在课堂上集中答疑解惑。这种授课形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把课堂当成问题处理场,在思辨中生成知识。

(二)社会资源

社会中的生物课程资源极其丰富,当地的图书馆、科技馆、海洋馆、博物馆、医院、大专院校及科研部门等,都可以为学生提供生物学资源。例如图书馆可以免费为学生开放借阅生物学相关书籍,学校也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考察,在科技馆中聆听当前最新的生物研究成果;在海洋馆中欣赏各类海洋生物,感受自然的神奇之美;在博物馆中了解有关生物化石和生物标本,感悟千百万年中生物进化的轨迹和证据。还可以邀请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来校座谈,交流科研经验,等等。有趣的社会资源可以为探究性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灵活解决问题,同样也能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校内资源

基于新课标要求,学校和教师更应注重强化校内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加强生物实验室、图书馆、数码互动教室、专题研究实验室、跨学科综合实验室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例如学校可以依据课程要求和本校学生数量,制定实验室数量、实验仪器数量和种类标准,及时采购药品和材料,更新仪器设备,保证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教师方面则应合理利用标本、模型、挂图、教具,就地选取生物素材,为学生开展生物学探究活动和生物科技活动创造条件。加强实验教学和探究性教学的设计,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体验。

(四)媒体资源

新闻、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以及互联网等形式的媒体资源稍加处理就可以作为很好的情境素材,通过真实的案例和故事使学生意识到知识本身与社会问题的关联,加深并强化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在利用媒体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仔细对信息的真实性与科学性进行甄别。这样,才能在“基于课堂联系实际”的观念下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辨别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总结:面对新时代对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中课程体系应全面推动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关注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生活和成长。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多元化的资源整合、开发和利用可以使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实践”“解决问题”“树立观念”,为终身学习和提高创新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