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笑
(内蒙古通辽市通辽蒙中,内蒙古 通辽 028000)
写作的训练从学生的小学阶段就一直都是语文教学所针对的重点内容,但是现实往往是课堂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用于教学,学生也经过了无数次的写作练习,但是写作能力却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这也成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需要攻克的一个难点问题。面对高三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应该从宏观上立足写作的逻辑思维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过程,包括学生对于整个行文和立意中体现出的内容,都需要在教师的精心教学下,掌握写作时的合理逻辑,贯穿写作全文。
处于高三的学生面对语文学科的时,会发现想要提升语文成绩最快的方法是需要从写作上入手,因为作文在整个卷面中所占的分值最大,也是比较容易提分的一个题目。但也正是由于分值的分配过多导致学生在写作时经常迟迟不知道如何下笔开始写作。这种对于作文的畏难心理在高三群体中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对比其他题目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写作确实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练习,得到的结果也不一定会非常理想,这主要是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症结所在,缺乏明确的写作提升方向会使得他们忽视写作的重点[1]。
虽然已经进入高三,学生也经历了许多次大大小小的模拟考试,但是他们的考场写作经验还是存在不足,例如对于写作时间的分配和掌握常常使学生陷入一种被动的境地,前面答题所用的时间长会导致作文难以完成。此外,由于时间紧,而学生在考试写作中也比较紧张,导致他们写出来的作文在逻辑上存在很多漏洞,例如前言不搭后语、修辞手法使用错误等较为明显的逻辑问题,这会导致作文的整体质量下降。
高三阶段的写作教学应该具备明确的目的性要求,首先就需要学生对于命题作文中主题的把握,能够在写作中紧紧围绕着题目展开论述和延伸,而不是自说自话导致话题的偏离。围绕主题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对于作文给定材料的理解,能够从中找到精准的写作角度,选择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的视角展开写作,并且在字里行间中紧扣题目的内容,做到不跑题,才是完成了写作教学的基础性要求[2]。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进行题目角度探究的训练,使他们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主题,一针见血地指明写作方向。
在进行写作教学时,需要重视对于学生在立意方面的重视,因为正确且合理的立意是一个文章的灵魂,也是考试重要的评分标准之一。因而在立意方面的培训过程中,教师需要从不同的题材入手,给予学生更多题目选择作为考试前的基础训练,培养学生对于立意的精准性和对于写作深度的掌控。例如,在2019年全国新课标语文2卷的作文要以青年学生的角色选择1919年、1949年、1979年...2049年等几个关键转折点,有的是书信,有的是演讲稿。这需要学生在充分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建立深刻的立意,在写作中体现出历史事件的深度和自己的理解。
层次感是逻辑性写作中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在他们的作文中建立起丰富的阅读体验,使作文更具有可读性。写作的层次一般包括浅入深出,就是从一个小的背景素材或简单直白的开场作为文章的开头,然后通过写作中的层层递进,不断深化主题思想和写作的深度,在结尾处进行写作升华,点明主题,给人留下意味深长的思考空间,这种作文逻辑能够给人以意犹未尽的阅读感受。深入浅出是在作文的开头留下一个悬念,引起阅读兴趣后再进行细致化的描写,在结尾处揭开悬念进行首尾的呼应。写作时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够给作文形成鲜明的层次感,从而提升文章质感[3]。
在处理行文的逻辑关系时,学生应具备理性的思维在写作的过程中理清语句之间的逻辑性,确保文章的通畅性,避免出现一些语法和语序上的错误。此外文章上下文之间应该是有联系的,在起草作文大纲的过程中需要对于逻辑性因素重点地进行设置,建立起首尾呼应的写作效果[4]。例如,在2020年高考作文中,对于材料中墨子和英国诗人的话,以及在抗议其间中国和其他国家互送物资上面的寄语,以青年代表的身份写演讲稿,需要学生从材料中的寄语和背景入手,在后文中进行结合案例的论述,保持逻辑的完整性,避免出现语链断裂,逻辑不通的情况。
由于时间的限制,许多学生在写作完成后都没有给自己留足够的时间进行作文的检查,因此难以发现文章中的语句不通和前后逻辑不通的地方。因此,学生应该吸取教训留下一部分回读的时间,利用这段时间来通读自己写的作文,细致地发现其中的问题,便于能够及时地进行修改和补救,在反复的梳理和推敲中完善作文。
综上所述,高三阶段的语文教育中需要充分重视写作教育的培养要求,加强对于学生写作逻辑的教学优化,帮助学生在作文中查漏补缺,弥补写作中的缺陷。面对高考作文,学生更应该在高三阶段打好基础,实现作文质量的提升,争取拿到满意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