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策略

2020-12-08 14:23:46刘树梅
魅力中国 2020年40期

刘树梅

(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东江源小学,江西 赣州 342100)

小学数学是整个数学生涯中的基础阶段,也是最关键的阶段,让小学生学好数学,能够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数学基础。发散思维的培养就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同时还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能够显著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很重要,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提高学生的思维发散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1】在现在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基本上都是通过“照着鸡蛋画鸭蛋”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数学的,在解答数学问题时也是按照数学教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因此,教师就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用自己的方式来解答数学习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比如,教师在讲授《乘法运算定律》这一章时,教师首先将乘法运算定律的基本内容给学生讲一遍,等学生将乘法运算定律理解后,就可以给学生出一道相关的题目,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演示自己的解题方式,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想一种方式来解题。题目如下:一共有25个小组种树,每组内有4个男生挖坑来种树,有2个女生负责浇水,请问一共有多少人?教师就可以先演示自己的解题方式:25×4+25×2=150(人)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解题,学生的解题方式:25×(4+2)=150(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发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使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和数学成绩的提高。

二、设立一题多解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意识

有人说过:“好的教育是打破头脑中的思维定式,让智力思维像火一样燃烧起来。”【2】在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都比较固定,总是将教师及课本上的解题方式转换为自己的解题方式,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太过局限了。因此,教师就可以设立一题多解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意识。

比如,教师在讲授《百分数》这一章时,这章里面有很多关于实际生活的运用题,数学教师就可以抽取一个有代表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多种解题方法来解答这个题。题目如下:2012年8月,王奶奶把5000元存入银行,存两年,每年的利率为3.75%,到期后王奶奶能取多少钱。学生的答题就如下,方法一:5000×3.75%×2=375(元),5000+375=5375(元)方法二:5000×(1+3.75%×2)=5375(元)方法三:5000+5000×3.75%×2=5375(元)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能锻炼学生做题时多方面的思考。学生在用多种方法解答题目时,能够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局限的状态,提高学生的解题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意识。因此,在数学的教学中,数学教师就可以设立一题多解的习题,来提高学生思维的运转和做题方式的灵活运用,培养学生思维发散的意识。

三、引入课堂趣味教学,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有人说过:“人若对所学不感兴趣,则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小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有时难免会对所学知识感到厌烦,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从而减少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就可以通过引入趣味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形成。

比如,教师在讲授《乘法初步认识》这一章时,教师就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一些趣味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思考,逐渐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形成。例如,教师首先出几道题,题目如下:(1)3+3+3+2=?(2)3+3+3+3+2=?(3)3+3+3+3+3+2=?(4)3+3+3+3+3+3+2=?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什么样的计算方式能够让计算变得最简便,看哪一个小组能最先讨论出来,最先讨论出来的小组就可以每人得到一只彩色铅笔。在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很快就有一个小组讨论出简便计算的方式了,如下:(1)3×3+2=11(2)3×4+2=14(3)3×5+2=17(4)3×6+2=20通过这种在课堂上引入小游戏的方式,能够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运转。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师就可以通过引入课堂趣味教学,促进学生的思考,来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课堂中逐渐的形成。

总之,培养学生数学的发散思维能力,能够显著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变得更广阔、更发散、更深远,而且还能够开拓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加强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因此,培养学生数学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而且还能够提高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达到师生共赢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