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算能力提升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2020-12-08 14:23:46彭书琴
魅力中国 2020年40期

彭书琴

(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白舍镇中心小学,江西 抚州 344000)

数学的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其他知识过程中的核心能力,其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数学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计算准确,还要引导学生加快计算速度。在训练学生计算能力时要采用从简单到困难的教学方法,逐渐提高计算训练的难度,并掌握训练的题量恰当适中,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对此,笔者将在下文分析自己的几点心得。

一、构建计算专题,寻找解题技巧

小学数学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发起者,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构建课堂计算专题,专门针对计算题进行训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寻求解题技巧,完善思维创新的引导,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知识,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比如,教师可以抽取一节课作为计算题专项训练,通过各式各样的计算题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教师说:“本节课我们针对计算题展开训练,同学们争取在这节课中培养计算能力,做到熟能生巧。”教师将习题练习发下去留足时间让学生训练,让学生先整体完成计算题再进行讲解。等到大部分学生都完成计算题练习时,教师先讲解学生在做题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帮助学生寻找解题思路,加深学生的知识记忆。一位学生问:“我不知道如何解110×5这道题。”教师说:“这道题虽然看起来很复杂,但是有计算技巧的,我们先把110拆分成11×10,然后式子变成11×10×5,先计算10×5=50,再把50×11就可以计算出答案为550。由这道题目可以得出,同学们在平时计算中需要寻找解题技巧,提升计算能力。”接着,教师又列举另一道题目说明,教师说:“比如12×15这道题目也具有解题技巧,同学们在解题时可以拆解成3×4×3×5,然后变成(3×3)×(4×5)=9×20,最后通过乘法口诀可以得到为180。”教师单独构建一堂计算训练课,帮助学生寻找解题技巧,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

二、留足计算时间,培养思维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和思考方式的不同,很多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能马上做出回答,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后,许多学生能给出较为正确和满意的答案。但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师为了教学进度,在短暂的提问之后学生答不上来便开启“自问自答”模式,这样学生不仅没有思考空间,且会伤害学生的自尊,降低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当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同学们解题计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上“两位数乘法运算”这节课时,为了巩固数学运算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布置几道题目通过课堂训练让学生思考,寻找计算方法,同时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计算,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说:“同学们思考下面几道计算题,我会留足思考时间,同学们要认真计算。第一道题目是44×2等于多少?”问题一出,学生利用乘法口诀很快得出答案为88。教师说:“很好,下一题是16×5等于多少?”由于这道题目比较复杂,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教师留足时间给学生计算。几分钟后一位学生说:“把16拆成4×4,然后计算得出答案为80。”教师说:“非常棒,思维能力很强。”由此可见,留足思考时间给学生计算,教师可以等出精彩的答案,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从而提升数学成绩使学生获得满足感。

三、开展计算比赛,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让学生重视计算能力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经常开展数学计算比赛,不仅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锻炼学生解题速度。在比赛过程中,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抢答题目,尽最大能力取得最好的成绩。

比如,教师可以抽取一节课的时间开展数学计算竞赛,帮助学生巩固解题技巧,既增添小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大大激发学生的计算热情。教师可以将参赛学生编号为1号到5号,方便统计小组成绩。教师说:“第一个题目是3×15等于什么?抢答开始。”3号学生迅速举手说:“答案是45。”教师说:“回答正确,下一个题目是61×9等于什么?”由于题目复杂,等了一会,6号学生举手说:“答案是579。”教师说:“不正确,其他同学可以继续回答。”3号学生说:“答案是549。”教师说:“回答正确,最后一题是39×3等于多少?”4号学生快速举手说:“答案为117。”教师说:“回答正确。”利用计算比赛的教学方式,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胜利后的喜悦。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是一门理性的科学,其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由于学生的计算能力因人而异,作为数学教师应当尊重每位学生的计算基础,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