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早教对促进婴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研究

2020-12-08 14:23:46周滢
魅力中国 2020年40期

周滢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多元智能的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人具有八种智能,音乐智能是期中之一,它与其他几种智能既独立自主,又是相互影响、和平共处的。加德纳在“零点计划”的研究过程中还发现,婴幼儿期学习艺术的能力达到惊人的水平,相比其他领域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向上,音乐艺术的能力在童年中期会明显退步。这个观点也得到其他音乐教育家的认同。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戈登通过大量实践和数据分析,亦认为音乐教育应越早开始越好,每个人天生具有的音乐能力在9岁以前都属于可发展期,9岁以后,不管后天环境条件如何优越,都不再得到发展,而0-3岁则被认为是音乐能力发展的黄金期。脑科学家亦认为0-3岁是婴幼儿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是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把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列入国家正式教育计划,并且开展早期教育方案的实践,如美国的“开端计划”、“发展适应性早期教育方案”;英国的“确保开端”早期儿童发展项目等。婴幼儿早期教育在我国推行得较晚,随着我国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近年来,一大批社会性民办早教中心诞生,许多幼儿园也设立了亲子园,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已为越来越多的各界人士了解重视,得到很大发展。而早期音乐教育在婴幼儿个体身心发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综合性多元化的音乐活动,婴幼儿在听、说、唱、舞、演中,不仅能享受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更能促进社交能力、运动能力、情感交流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早期教育的定义

早期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早期教育一般是指0-6岁,涵盖整个学前阶段,这段时期的儿童被称为学龄前儿童;狭义的早期教育是指婴幼儿时期,未进入幼儿园的0-3岁这个年龄段,他们接受的教育叫“早期教育”,即根据婴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为婴幼儿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的一种教育方式。

本文所涉及的“音乐早期教育”指的是0-3这个时间段,根据幼儿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用律动、歌唱等形式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旨在挖掘和发展人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对于开发幼儿的大脑潜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早期教育的科学性——脑科学理论研究

大量研究证实,脑科学对于早期教育具有强大的潜在价值。上个世纪90年代,研究人脑的心理和智能活动的脑科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从大量的脑与认知科学的研究发现表明,婴幼儿的潜能远比我们所认为的要多得多;当遗传基因在婴幼儿大脑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同时,婴幼儿丰富多彩的早期体验和经历也影响着他的大脑发育。婴幼儿出生后的三年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年;一个人的智商水平上下波动的幅度,具体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是否丰富与适宜。

新生儿出生大脑占比成人脑重量25%,2岁时占75%,6岁时接近成人水平。我们的大脑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细胞的突触分为轴突和树突,树突负责接收,轴突负责输出,经常被刺激的神经元和突触,其功能和连接将逐渐固定下来,而不经常刺激的将失去其突触,最终消失。新生儿出生时已有一千亿个神经元,但这些神经元尚未形成网络,都处于待开发状态。孩子出生后的头几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找到能形成和加强这些连接的人机互动。从1岁半至3岁的这18个月,是最重要的增强期,孩子大脑中过于丰富的神经分支会被修剪,以便大脑能更有效地运转。这时,未使用的神经元连接将会陆续死亡,而得到强化的神经元会更茁壮。这个自然健康的过程,有助于大脑功能的发挥。

音乐是一种形式化的震动,而形式化的信息是大脑存取信息最有效率的方法。发育中的幼儿越多地接触到适当的音乐,音乐便有机会让大脑以一种有组织的、和谐的方式成长。美国心理生物学家罗杰·斯佩里博士通过著名的割裂脑事件,证实了大脑不对称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左脑一般负责语言、概念、数字、分析、逻辑推理等内容,右脑主要负责绘画、音乐、空间、几何以及想象等内容。左脑和右脑在位置上是独立的,但是在存储图像及声音、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左脑和右脑是互相协作的关系,以此才能将大脑的重要功能充分发挥。罗杰提出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婴幼儿右脑感性思维的提高,有助于婴幼儿创造力、记忆力、想象力、艺术感、社会性、节奏感等方面的提高。

三、音乐早教的实施基础——关于听力的研究

音乐是聆听的艺术。音乐活动是通过“听”来将信息传入到孩子大脑中。那么孩子多大就能“听”到这个世界呢?科学家们研究发现,胎儿耳朵是最早与大脑中正在发育的神经系统连接的器官,在怀孕的4-6个月开始,胎儿就能在子宫里听到母亲的声音,法国心理学家、教育家阿尔弗雷德·托马迪斯博士认为,如果宝宝在子宫里和出生后头几年受到听力干扰,就有可能导致日后出现听力、学习和情感障碍。出生三天的新生儿就能辨别出母亲的声音,当他听到母亲的声音时,吸吮奶的速度会加快。国外研究者在1961年做过一个实验,对于50个5天内的婴儿奏出一组声音,发现这种频率各不相同的声音引起婴儿身体的运动和心跳频率的变化,继续弹各种音,直到婴儿熟悉他们并不再产生异常反应为止。这说明婴儿有敏锐地辨别不同频率声音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还研究证实宝宝在婴幼儿阶段就有计算音高的能力,对于4000hz以下的声音感到安逸,高于此声音会感到烦躁。

音乐包括节奏、音调和声音的振动,可以用来组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中创造结构。其效应是明显的,也是可以测量的,不仅对无生命的物体如此,对生物体也如此。音乐通过耳朵到达人类的大脑后,便与各种脑神经结构相互作用。事实上,科学研究已表明,这种相互作用千年来已经在人类的生理上留下了印迹。人的内耳中整整2/3的纤毛——数以千计像琴键一样铺在平面上的细毛——只对较高的“音乐”频率(3000-20000赫兹)产生共鸣,这个事实表明人类曾经主要依靠歌声或者调进行沟通。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婴儿、新生儿甚至胎儿才普遍对音乐有较强的接受能力。研究表明,婴儿的大脑已经完全能够分辨音调、音高和节拍等音乐的组成元素。

四、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是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研究机构负责人之一,他于1983年在《智能结构》一书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即每个人与生俱来拥有八种智能:音乐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他认为:“一个人的智能必定会带来一套解决难题的技巧,他使个体能解决自己所遭遇到的真正难题或困难。如果必要的话,还使个体能创造出一种有效应的产品,智能又必定会产生一种找出或制造出难题的潜力,因而使为新知识的获得打下基础。” 20 世纪后半期以来,亚洲一些国家也开始关注多元智能理论,并运用到本国的教育实践中,日本、韩国等国家在上个世纪后期,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一改以前的填鸭式灌式教学方式,不同程度地引入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近年来,随着加德纳多元智能理念逐渐地引入我国,音乐教学与幼儿多元智能整合趋势愈加明显,也越来越受到幼儿园和教育研究者的重视。

五、音乐早教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

铃木镇一说过:“音乐对孩子的启蒙意义就在于,保护和不断发展孩子的创造想象能力,使之不至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丧失,音乐的功能并非仅仅是给人以精神的愉悦和性情陶冶,更重要的是,学习音乐是开发孩子智力的有效手段。”智能是所有人都在使用的代码,是个体终生用来学习、解决问题进行创造的工具。每个个体的智能层面不同,即每个人这八种智能的强弱程度不同,有的是表现为一两种较强,有的可能有四五种较强,无论是哪种情况,在正常条件下,在适度外界刺激和个体努力的情况下,每个个体都可以发展自己任何一种智能。幼儿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首先是右脑产生记忆和存储,进而左脑对其进行分析和推理,在左右脑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幼儿对音乐产生理解和记忆。由此不难看出,音乐活动能够开发幼儿大脑功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每个人生来都具有的各种智能遵循用尽废退的原则,会根据后天的环境发生变化,而早期的音乐教育则能促进八种智能的发展:

(一)促进音乐智能发展

通过歌谣、律动培养孩子的音高感。通过歌曲、表演唱和演奏培养孩子的音乐表现表达能力、即兴创造能力。通过欣赏音乐培养孩子的音乐感受力。通过小打乐器培养孩子的节奏感、辨别音色的能力。

(二)促进语言智能发展

科学家们发现,大脑中语言和音乐中枢是独立的,但二者位置是相邻的,而且大致以相同的方式发展,这应该就是听音乐能刺激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原因。唱歌给孩子听,就是在教他们听和说。民谣、童谣和简单的旋律将不断鼓励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丰富的词汇和幸福感和自豪感。

(三)促进数学逻辑智能发展

孩子们在队列中进行活动,让数字与节奏结合起来,让数字的学习成为一个愉快的体验,而舞蹈律动中队列的变换,空间方位的辨识,使得几何学的概念亦被孩子记住。有故事的主题音乐活动,教师语言的描绘,能增强孩子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

(四)促进人际交往智能发展

在音乐团体活动中,孩子们通过一些包含歌唱、动作的简单的音乐游戏来学习社会交往技巧。而与人成功地交往,首先要学会倾听。倾听在拉丁文中为 ob audire,指伸出,有意识地与他人建立联系,建立亲密关系、保持注意力。通过倾听,使孩子得以将格外刺激整合进自己的内在世界,即向对方表示自己在意他们,这是建立关系,发展友谊的第一步。音乐中被强调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质、音色——这些与人声类似的因素,出现在相同或不同的游戏中,是否能被孩子观察到,这些都会使一个人与其他人的沟通能力有天壤之别。在游戏中的领导和被领导,合作交流都能很好地发展孩子的人际交往智能。

(五)促进身体运动智能发展

律动是幼儿最喜欢的音乐表达形式,通过律动、舞蹈、音乐游戏活动来发展孩子大肢体的灵活性;通过手指游戏、小打乐器的演奏来发展孩子的小肢体的灵活性。通过拍手、点头、晃动、蹦跳,使宝宝能过了解身体动作的方式,而音乐中感受的声音和节奏则促进其身体和大脑的协调性,发展运动能力。

(六)促进视觉空间智能发展

音乐活动中家长带着宝宝做的轻摇、膝盖上的跳跃、在耳边唱的歌谣,会刺激宝宝内耳发育,从而帮助他开始感觉自己在空间的位置,有助于引发宝宝爬行、学步、平衡的能力,以及协调运动的能力。音乐的概念是抽象的,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要使音乐变得具象化,容易理解,图形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图形谱是幼儿认识音符和视谱的前提准备,孩子在根据图形谱演奏和演唱的过程中,能促进视觉与听觉,视觉与触觉的联动。

(七)促进自省智能发展

由音乐和动作造成的身心联系,使得孩子知道如何以身体来表达情感和想法。当孩子在舞蹈时和律动时,他会将自己的意识扩展到周围的空间,他需要理解别人的空间和自己的空间,并不断调整自己的空间来确定不会打扰他人空间,也需要尝试用哪种身体姿势和位置能使他人感觉到舒适。在与教师歌唱和动作的模仿互动时,他也需要不时修订自己来接近教师的示范。通过音乐的创造性活动,让孩子独立思考,表现和表达自己,了解自己。

(八)促进自然观察智能发展

在音乐活动中,年幼的孩子看起来在老师在歌唱或讲话或者时特别着迷,特别是有夸张的表情和音调出现时,他们会眼睛不眨地盯着老师,有时甚至会嘴巴跟着一起动或伸手想触碰老师,这些都表明孩子正在观察中学习。而在音乐活动中,经常会让孩子听来自大自然的风声、雨声、树叶沙沙声、动物的叫声、生活中的铃声、汽笛声、开关门声、切菜声……这些都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自然观察能力。

结语:

在信息网络时代,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已渗透到各行各业以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些智能技术的支持下,人们的精神生活也随之发生了转变,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音乐早教对婴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帮助。神经心理学家弗兰克·伍德博士认为:“音乐是大脑的原始语言,所以,在童年早期唤醒其形式,就是唤醒了在孩子大脑和心灵中对语言早已很熟悉的一位女神。” 在婴幼儿成长的关键期,音乐教学活动能有效促进婴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通过节奏训练、音色听辨、歌唱练习、声势训练、律动练习等一系列专业、系统的学习,让音乐语言植入孩子们的血液,促进孩子们多元智能发展的平衡,为培养出具有完整人格的孩子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