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2020-12-08 14:23:46钟丽琳
魅力中国 2020年40期

钟丽琳

(江西省龙南市桃江学校,江西 龙南 341700)

朗读可以发展学生语言,加深学生深入了解课文,朗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充分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思想。说实话,按部就班,传统教法低年级学生时间不够的。有限的时间,学生生字还不认识,字音尚且读不准,句子尚且读不准,又怎么把厚厚的一本教材里的文章熟读成诵,甚至读出感情来呢?如何课内外整合,激发学生兴趣,实效的进行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是我教学思索和探究的重点。

一、掌握朗读的方法,做到多措并举

朗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自由朗读、齐声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熟读、配乐诵、范读等等,训练之初究竟用哪一种方法因人而异。一般认为,自由朗读适用于新课文的初步学习阶段,齐声朗读是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课文品读。一篇课文刚刚接触,学生不太熟悉,可以自由朗读,进行正音正字,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重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朗读中有所重视,圈点勾画出课文的重点。齐声朗读的优点在于能够督促学生准确读出原文,做到不丢、不加、不倒。细心的教师会听出里面的“南郭先生”,便于对症施教。指名朗读是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喜欢使用的一种朗读方式,指名读的好处,一是给学生们以警戒,二是可以提升同学们的整体朗读水平。在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指名朗读重要的是要读得及时,读得恰到好处,这样学生便可以更快速地理解文意,掌握中心与主题。分角色朗读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常用于主人公或人物较多的作品,这种朗读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发挥其特长,让大家在记忆犹新中掌握作品的主要内容。熟读背诵常用于篇幅较短的诗文,适合采用读背结合的方式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可以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配乐朗诵是朗读教学的较高艺术形式,可以达到试听和文章两者的兼并之美。范读是在学生熟读了课文之后,教师为了引导学生突破朗读难点而做的下水示范教学,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平时注重自己在朗读方面的修养,做到高水平快节奏的当堂演奏。当然,范读也可以由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读。总之,高水平的朗读,才能真正起到引领与教学的作用。

二、明確朗读的目标,做到因材施教

课堂不仅是教师的,更是学生的。语文课堂上,要把有效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认真阅读课文,自己根据平时的阅读习惯做出相应的符号记录,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不仅需要识记,更需要理解记忆,以加深对课文主题及作品本身的理解。

(一)初步感知读

这是第一阶层,要求学生在读中正音正字,理解字词,整体感知。

(二)细嚼慢咽读

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三)津津有味读

读文章的精华之处,逐步进入情境,体验精彩片段,感悟作者思想。以《春》为例,我们可以制订阅读计划:(1)初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查字典找出正确读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正音正字。(2)通读课文,看作者运用怎样的手段绘制春天的。(3)精读课文,摘录文中你最喜爱的句子,摘录并诵读。诚然,每一级朗读都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不是为了读而读。

三、指导感情中朗读,做到读中有悟

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是贯穿教学始终的,我们的追求就是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提升。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重要作用。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那么,究竟何为感情,在朗读中要带怎样的感情,这只有学生有足够深刻的内心体验,并且积极自觉的根据自己的体会读好课文,才能有所感悟。比如在古诗教学“僧推月下门”一句时,孩子们有的说感受到诗人对作诗的热忱,有的说自己感受到了贾岛的专注,还有些学生则说他感受到诗人治学严谨等等。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文章意思,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这种所得也是学生们感情朗读的收获。

四、掌握朗读的方法,做到读有所悟课文朗读不仅有理解和感情的问题,还有方法和技巧

(一)读准字音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文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因为课本是注音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有利因素,对学生加强看拼音读文字的训练。第一,要读正确。第二,要多训练,让他们掌握更多的字。第三,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倾听,发现读错的字时要及时纠正,保证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做到不读错字,不添一字,不漏一字,语速平稳,张弛结合。

(二)注意节奏

节奏就是朗读过程中的舒缓和停顿,如逗号、分号、句号、感叹号及段与段之间的停顿等。教师要引导学生用适当的速度朗读课文,不能过慢,也不能过快,可以用听录音和教师范读、带读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三)读出语感

在初步的朗读训练中,要注意停连结合,连缓自如,停连有序。一篇文章各部分段落之间及层次之间存在声音的停顿或连接。另外,在朗读作品时,需要解决中的字有的需要着重强调,做到尽量在不改变这些字词原有声调的情况下,运用加大音量,拖长字音等方法予以强调,就是重音。如《草原》一文中这样写:“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关于重音的问题,大家众说纷纭,其实根据上下文意思综合分析,应重读“看到”。总之,朗读是一种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声音响亮、感情充沛地呈现给别人,即读出来,把文字这个直觉转变为听觉,给别人以视、听的双重感受。同时,朗读也是一种口头语言的表达艺术,这需要朗读者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自己丰富深刻的感受融入其中,从而读出令人愉悦的视听作品。这些是现代社会人所追求的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对知识的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