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松
(云南省腾冲市明光中学,云南 腾冲 679100)
全国推行新一轮课程改革,各地学校不断探索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转变以往单调被动的学习方式,大力倡导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合作学习主要通过团队合作分工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分配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突出小组内各成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的交流合作精神,达到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的学习效果,是实施新课程最关键、最核心的环节。
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中,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同样重要。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需要积极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如下:a.有利于学生巩固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可清楚表达对数学知识的看法和理解,借鉴他人想法,促进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观察问题。b.小组合作有效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数学问题的空间和时间,激发其求知欲和学习兴趣。c.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班级凝聚力。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有效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记忆和模仿,而是将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经实践表明,这些重要学习手段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能够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可作为广泛应用于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学也在尝试这一新颖教学方式。但在农村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中仍然存在某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a.目前农村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多流于形式,缺乏科学分组的考虑。b.教师未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小组内成员依赖性过强。c.部分教师缺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相应对策,忽略自身在小组学习中的重要指导作用。虽然课堂气氛热烈,但就是以简单问答了事,未真正引发学生思考,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因此,探索一套有效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措施,成为目前农村初中数学课堂面临解决的迫切问题。教师应结合农村初中的实际情况,加强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
农村学生多为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缺乏系统家庭教育,学习能力和成绩良莠不齐。据此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家庭背景、性格特点、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科学分配小组,让小组充分发挥优势,互相合作共进、取长补短。又由于农村学生缺乏主动性,无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可安排组织能力强、性格活跃的学生担任小组重要角色,让其帮助其他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安排语言组织能力强、善于交流的学生担任小组发言人;安排写字速度快、记忆力好的学生担任笔录者。然后分配具有讨论意义、可相互启发的问题,让每位学生明确自身责任和角色,充分激发其参与小组的积极性,深入交流学习内容,提高其学习效率。
教师应用合作交流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合作中进步,在交流中发展。对教学内容有目的、有组织、有步骤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营造和谐轻松的课程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例如教师在讲授“用列举法求概率”这一节时,为使学生更加形象理解课程内容,可分配小组,组织小组各成员轮流掷骰子,笔录者分别记录每位成员每次掷骰子的结果,组内预测可能出现的状况,然后由每组发言人进行发言,宣布小组讨论结果。讨论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各个小组进行组间对比,引入课堂内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会如何用列举法求概率,加深理解学习内容,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师可运用情景教学模式进行有效课堂提问,依据学生学习程度、个人特点针对性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教育学生在合作中倾听他人看法和见解,并在讨论基础上学会总结反思,有效查漏补缺,实现同学间的共同进步。
教师应将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做学生学习上的引领者、指导者。当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遇到疑难点,教师以合作的身份与学生探讨交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发表自身见解和观点,建立情感基础,更好实现师生互动,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农村数学教师应不断实践、完善教学过程,循环渐进总结合作学习教学经验,掌握和学习的技巧和教育方法,更大程度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挖掘其数学潜能,提高其参与数学课堂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高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