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坚
(长春市双阳区新安中心小学,吉林 长春 130604)
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农村各学科教师不断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构建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厌学问题仍然较为严峻,成为影响农村地区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注意对农村小学生厌学原因进行分析,制定农村小学生厌学转化策略,为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改革提供良好的支持。
农村小学生厌学问题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新时期要想对农村小学生厌学的情况进行成功的转化,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农村学生厌学成因进行分析,只有在对学生厌学原因进行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转化策略,促进小学生厌学情况的成功转化。具体分析农村地区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发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社会家庭因素。受到农村地区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部分家长对读书的价值没有形成准确的定位,不支持学生读书,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影响,使学生缺乏对学习的足够兴趣,甚至会产生厌学心理。同时,农村地区学生家庭教育管理相对较为简单,学生家长辅导学生学习的能力不足,再加上留守儿童问题,都会造成学生学习社会环境不够稳定,极易造成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其二,学校和教师因素。农村地区小学教育资源有限,教学条件不理想,部分学校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所组织开展的教学活动相对枯燥乏味,无法真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难以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导致部分农村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产生厌倦畏惧的心理,引发厌学问题[1]。
其三,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的小学生在缺乏良好学习环境的情况下,自身学习态度不够正确,尚未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难以形成主动学习和深入探索的兴趣,大部分学生缺乏持之以恒学习的动力,也会造成学生厌学问题,不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
在对农村小学生厌学问题形成初步认识的情况下,要想促进小学生的成功转化,就要结合具体的问题制定改革发展措施,促进小学生厌学情况得到极大的改善。
针对农村地区小学生厌学的基本情况,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身找原因,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兴趣爱好情况和家庭因素情况、个性特征情况等对原因进行分析,在明确原因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对学生实施积极有效的教育指导,促进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从而实现对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功转化。如农村地区小学可以设置心理咨询中心,主动找存在厌学心理的学生进行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以行为教育学生、语言感化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消除厌学心理状态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对于农村地区小学教育改革而言,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能促进良好家庭教育引导环境的构建,帮助学生摆脱厌学心理的不良影响。在教育实践中,农村地区的教师要注意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转变学生家长的思想态度,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能主动与学生共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促进良好家庭学习环境的构建,实现对农村地区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如留守儿童家长每周可以在学校与学生进行在线视频,说一说自己因为没有学历在求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鼓励农村小学生主动学习,成长成为栋梁之才,为家庭为社会做贡献。如此就能在家长的支持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对学生的成功转化[2]。
学校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是转变农村小学生厌学心理的重要方法,新时期在教学改革活动中,农村地区的小学教师要坚持人本主义思想,构建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为农村小学生创造自我学习和自我展示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荣誉感,使他们能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主动针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探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健康、快乐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综合分析农村小学生厌学转化策略的组织实施情况,发现在全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有意识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进创新,主动与学生互动交流,引导厌学学生不断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对农村厌学小学生实施针对性指导,厌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习热情也得到了适当的激发,对于促进农村小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探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调查研究发现,在应用农村小学生厌学转化策略后,96.2%的教师表示厌学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明显的提高,并且在课余时间也能主动地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主动地与其他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了进一步改善;93.4%的教师表示在应用农村小学生厌学转化策略后,能在班级中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厌学学生会主动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并且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学习成绩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学生的运动成绩整体上提升了6.2个百分点。可见厌学转化策略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农村地区小学生厌学现象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透过现象发现本质问题,解析学生厌学的影响因素,并制定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教学组织方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在良好的学校学习氛围中、家校联合教育氛围中产生对学习活动的浓郁兴趣,从而主动针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探究,为学生全面成长做出积极的引导,使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质量也能得到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