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2020-12-08 14:23:46海华
魅力中国 2020年40期

海华

(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0)

课程改革倡导教育者更新理念,转变行为,切实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对数学课程提出新目标和新要求。《数学课程标准 2011 版》明确提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可见在数学学习中进行深度学习,发展小学生的思考力、辨析力、创造力是十分必要的。如何让学生由浅尝辄止到深度学习?这将成为一线教师迫切思考的问题。

小学生在学习简单的、浮于表面的知识时虽有自信、有兴趣但是学习没有深度而且记忆的不牢固,没有办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习难度增加又有部分学生疲于思考,或存在畏难情绪;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两者之间完美过渡,逐渐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教材?深度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创造学习环境

“环境造就人”,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它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所在。班级文化是一门隐形课程,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优美的环境给学生增添了许多学习的乐趣,有助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班级的同心力。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明确提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安全需求层次较低,是人们普遍需要的需求,只有达到安全需求,才能向更高层次需求迈进。再看数学学习活动多数具有挑战性,小学生不会在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下积极地投入学习开展有价值的探索活动,也无法实现交流学习、客观表达、创新发展等学习行动,更谈不上诸多学科思想的积累和学习品质的积淀。因此为学生搭建温馨、民主、安全的课堂文化是深度学习的前提。

教师可以通过美化教室环境,增添绿色植物、布置展示墙面等方式柔化学习氛围;通过建立课堂内平等、亲切的师生关系拉近人与人的心理距离,让学习活动成为全体参与、分段达标的愉悦体验、获得学习有价值数学的深刻感悟;通过凸显学校文化,形成核心进步力量,构建学习过程中的团队文化、质疑文化、奖评文化等,让学生处于集体与个体之间,用自己的小进步赢得团队的大发展。

二、激发学习欲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和表现的欲望明显高于中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新旧知识产生的认知冲突,充分把握、运用小学生特点,引导他们在探究新知中思考与感悟,在互动交流中倾听和表达,使学习活动更多地表现出主动、合作的状态,使数学课堂上的深度学习成为一种现实可能。

三、把握教学难度

拓展学生学习的深度,不是要加深学习任务的难度、加重学习的负担[1],而是要遵循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规律,照顾小学生对知识、思想的接受和理解程度,采用适度的学习过程,从教学目标确定入手,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控制所传递的数学信息,实施“以问导学”的教学范式,以良好的师生互动、适切的合作交流、有效的倾听表达,以及具有针对性、生活性、递进性、启发性的作业设计,辅以具体、科学、合理、多元的评价,来帮助学生进行深度思维训练和知识建构,以解决所遇到的数学问题,使“做中学”“马上运用”的思想在学习活动中得到体现,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最佳发展期都能得到关注,实现深度学习在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融合。

四、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的学习要有深度,我们的课堂就应该从“基于教”转向“基于学”,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为主”,从教师的“讲堂”转变为学生的“学堂”。这要求教师要有“让学”的意识,勇敢地“退”到幕后,

让学生真正走到“前台”表演;基于对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已有经验、思维方式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丰富的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充分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描述、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协作、交流、互动中全面参与学习过程。放大“学”,并不等于弱化教师的“教”。教师既要有“让学”的意识、“退”的勇气,更要有适时“进”的智慧。在关键点的点拨、重点的强化、难点的突破、矛盾的澄清、错误的辨析等时机适时地“站”出来,开展适度、多形式的引导、帮助、促进,以促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思想方法的深刻感悟、活动经验的有效提升。

“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中,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思考、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先“尝试”,试着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然后展示、交流各自的折纸方法、计算过程及其算理。在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展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基于学生学习的实情,借助几何直观,将实物操作、图形表征、符号(算式)表达联系起来,利用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沟通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的内在联系,弄清两种算法的异同,凸显一般的算法。初步归纳总结出“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等于乘上这个整数的倒数”的结论。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经历“由理及法、以理驭法、法理融合”的思维过程,不仅增强了数感,提高了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而且能启迪学生:数学是讲道理的,要有条理地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

五、教学的多样化

对于小学数学来讲,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一个问题使用多种解决方案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构建,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孩子们的思想在碰撞,他们积极主动地根据我提出的问题努力地寻找方法,并且在不同的方法中不断地思考,这就达到了我想要的“深度学习”能力培养中的另一个主旨,培养学生的自主高阶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研究,就是要让学生的个体思维从狭隘走向广阔、从肤浅走向深刻的必不可少的一种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