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佳
(腾冲市固东镇小寨完小,云南 腾冲 679100)
学生在小学阶段未形成系统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多采用演绎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进行“照猫画虎”式学习,使学生对教师成心理依赖,压制学生独立自主思考能力的发挥。同时,教师会采取强化刷题的方式巩固相关数学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众多小学只注重基础数学知识的学习,不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更有甚者怀疑学生能力。事实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应从小学开始,长此以往,影响学生数学学习。
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的教学内容,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交流,不仅使课堂氛围沉闷,还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从而影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能力,顾名思义就是学生能够凭着自身知识储备量和学习能力解决数学问题,这其中没有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参与,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意识,还能促进其对数学问题充分思考,有助于其学习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促使学生能够在考场上不需要教师指导独立解决相关数学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解题速率,从而提高其数学学习成绩。
数学不仅包括生活中数学,也包括书本上的数学。学生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后,不仅可以独立解决数学习题问题,还能够迁移应用数学知识,便于学生对生活中所有问题的解决和探究。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米、分米与厘米》这一课后,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程学习了解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方式,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层出不穷,相关数学专家纷纷发表言论,但归根结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教师不能盲目跟风,为快速投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工作中,不顾实际情况照搬照抄专家理论。教师应依据学生个性特点、年龄特征,依据实际情况出发,脚踏实地的创新适应自己班级内学生的培养方法。
转变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第一步,教师不应将知识迁移给学生,让学生不假思索就得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任何学生都难以养成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问题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代替直接给学生结论。例如,教师在讲授乘法交换律的课程中,不可直接告诉学生a x b=b x a,此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对乘法交换律的结论记忆模糊,还会因为得来的结论太容易而忽略知识重要性。因此,教师可结合之前学过的加法交换律来引出乘法交换律,提问加法交换律的公式,并在黑板上将公式板书,与学生良性互动,挑选代表将加法交换律中的等式应用到乘法交换律中,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促进其积极思考探索。如5x6=30,6x5=30;2x5=10,5x2=10可知,教师列举的简单例子虽不全面,但都不具备特殊性,通过引入大量例子,可得出加法交换律同样适用于乘法的理论。以上教学方法可让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具有较深印象,使学生清楚推导过程,让学生更加灵活应用知识,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逐渐脱离依赖教师的习惯,体会独立思考的乐趣。
教师在课堂中不但要减少对学生思考的干预,还要在课本学习中尽量让学生做到独立自主思考,不能在学生有问题的情况下就立刻全部展示问题解决步骤和公式推导方式,也不能让学生在没有求助教师的情况下就马上纠正、指导学生。教师过度干预学生,看似是为学生拥有更正确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实际上严重阻碍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因此,教师要严于律己,在学生思考问题时不予打扰,即使学生有问题,要让学生通过阐述基本思路,表明卡住思路的问题,教师才可指导,让学生继续思考,不能直接将答案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参考,这样锻炼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现阶段小学数学教育现状探讨相关问题,教师可从挖掘例题背后解决方法、提高学生解题速率、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出发,运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或者让学生在课后练习中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思维的发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