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职德育教育中工匠精神的渗透

2020-12-08 14:23:46刘静
魅力中国 2020年40期

刘静

(大连市交通口岸职业技术学校,辽宁 大连 116016)

一、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在职业院校中,德育教育一直是重中之重,一方面,由于现实原因,很多在职业院校就读的学生存在诸如厌学,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等问题;另一方面,我们的传统理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使大众对职业院校的学生也就是未来的“蓝领工人”存在着一定的偏见,这些现实原因,都促使院校花大力气抓德育,树立正确的三观。在德育工作中渗透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的需要,因为唯有具备了工匠精神,才有可能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勇于开拓;唯有具备了工匠精神,他们也才有可能担负起大国工匠的重任,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二、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

在德育工作中贯彻工匠精神,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首先,营造良好的氛围,人人都以具备工匠精神为荣。一方面,学校应大力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宣传工匠精神,让学生了解何为工匠精神,具备了真正的工匠精神会有怎样的作为。例如组织演讲比赛,让学生从素材搜集中了解中国现阶段的大国工匠的事迹和贡献,历史上我们光辉灿烂的文明和诸多优秀的工匠的贡献有着紧密的联系;又如学校可以请本校的杰出校友来做报告,让学生学习身边的例子,这些校友既可以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也可以是具备精湛的技艺,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靠着一颗工匠之心,如何最终取得成功,这些鲜活的事例一定会给学生以精神上的触动;另一方面,班主任也要通过班会课等形式向学生灌输工匠意识,在班会课上可以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角色扮演,职业院校的学生已经明确了未来的就业的方向,因此班主任可以就未来他们所从事的工作设定情景,让学生想象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所有这些都是从细微处潜移默化地渗透着工匠精神。

其次,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社会实企业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现实生活中的工匠和工匠精神。很多职业院校都有校企合作的单位,一些毕业生也会在这些单位工作。如果学生在校期间能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深入到企业中去,切身体会工作中所需的工匠精神,那么教师的说教也就不再会是空洞而没有实际意义的了。工匠精神的内核是什么,工匠精神的表现是什么,我想通过亲身的经历,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所想所感。回到学校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大讨论,把自己的所感所想与其他同学进行碰撞交流,互相学习的氛围也就自此产生;在此后的教育中,教师应重点向学生传递工匠精神的内核是什么,精致精细,执着专一。在技术竞争、人才竞争白热化的当下,要想谋求更辉煌的成果,“差不多的思维”要不得,它会让自己流于庸俗,止于轻薄、肤浅和粗糙。发展思想不精细,产品就上不了档次。所以,我们的学生要有 “人有我优”的技术追求,选定一个目标,努力用一生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精心打造,永不放弃,不遗余力,精益求精,甚至用强迫一样的思维,让技术和产品“从99%到99.99%”的过程中,迂回推进,不厌其烦,努力坚守,把每一个生产产品,当作工艺品一样精雕细刻、耐心打磨。久而久之,就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发展奇迹、震撼效应。比如“大国工匠”胡双钱,“在35年里加工过数十万个飞机零件,在这里面没有出现过一个次品。”精细到了何种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学生如果树立这样的意识,有了这样的榜样,那么我们的德育教育就真正有了效果。

再次,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以点带面,树立典型。工匠精神,其核心就是不断突破、不断创新,这对于现代化突飞猛进的今天,更显得尤为重要。2016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说到“提升消费品品质”时,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治国安邦的文件之中,显示“培育工匠精神”的诉求,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上至国家政策层面,中央推出了一系列的大国工匠,作为优秀典型,在全国广泛宣传,下至我们的校园,学校也因对在国赛中取得佳绩,或者在某一领域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宣传。无论是在评优或是各级各类表彰中凸显他们的成绩,无形中会树立学生“工匠精神”的敬慕。此外,言传身教,教师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较为频繁的群体,他们的行为、价值观直接影响学生;还有环境塑造,从家庭、学校到大社会,应该树立对待职业耐心、专注、追求极致的态度。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在发展初期,必须以发展速度取胜,如今我们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到了追求更高品质的时代。培养“工匠精神”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需要从上而下的引导,从下至上的实施。

三、结论

在新时期,我国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以及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发展目标,社会各界都十分重视传承并弘扬工匠精神。唤醒中国制造业主力军的“工匠精神”,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学校、企业以及广大主力军共同的努力。在中职院校的德育教学中加入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将进一步提高我国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有利于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培养出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