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鸽
(平阳县水头镇第二小学,浙江 温州 325400)
当代我国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还存在很大弊端,从而导致教学效率的下降。其中包括教师使用教育方法过于单一,尽管学校多媒体基础设施完备,但教师依然对传统教学模式情有独钟;学生对作业产生厌恶情绪,作业应该起到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巩固其学习内容的作用,但是目前教师布置作业并不以此为初衷,反而是对学生的惩罚,使得学生提起作业苦不堪言。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每科教师布置的作业并不多,但由于科目较多,不同科目的作业积累让学生产生最大的负担。
小学科学课堂本身具有趣味性,在以往教学经验中,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学生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实施,小学科学教育理论也发生极大地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使得学生在体验小学科学学习的趣味性同时,挖掘其中的奥秘,在兴趣的有效指引下探索科学知识,并将其理解吸收进行内化。例如,教师在进行“会爬的水”组织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适当讨论研究,鼓励其表达内心真实想法,在相对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教师应在课前准备相关实验用具如下:餐巾纸,吹塑纸,棉布等,将上述产品实际应用于课堂实验操作中,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是如何爬到餐巾纸和棉布上的,借助这样的实验操作,让学生能够从中了解科学现象和过程,抓住课堂主旨“毛细现象”,然后延伸课堂,从生活中挖掘毛细现象,以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推广新课程改革,使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推广全新教学理念,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趣味性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更好融入科学实验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刻印象,提升其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在与学生课堂活动的互动中了解其特点,准确认识其创新思维点,有效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提升其科学素养。例如,教师在“小草喝水”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要求学生带上水杯,为操场上的小草浇水,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仔细观察小草根部的具体变化。通过学生动手实践、仔细观察,获得较为准确的实验结果,由于相对开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存在较强的表现欲,让学生更乐于思考问题,表达自身想法,积极主动发言。学生在相对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勇于表达自身见解,是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本质,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小学科学学科存在抽象和难以操作的实验课程,增加学生学习难度,而学生之间合作学习能够最大程度打破这一阻碍。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彼此讨论,发散思维,有利于强化探究知识的欲望,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学科知识。例如研究固体性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课前准备四种大小不同的固体,展开合作学习。在实验过程中分配小组,组织学生讨论比较固体软硬程度方法。学生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功能性作用,勇于表达自身见解与观点,有利于提升科学素养。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具体展开实验,分析实验的可行性,让学生通过小组探究筛选出最恰当的方式操作实验。所以整体性分析实际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非常必要,并且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产生更深的探索欲望,促进学习效率的显著改善。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非常普遍,极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媒体设备,密切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具有直观体验,在此过程中探索科学的奥秘。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应适当优化教学内容。以动态视频的方式进行呈现更具说服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辅助,对抽象的科学知识加深理解,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加深印象。例如常见的加热与冷却实验,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展开教学,直观呈现丰富图片素材,让学生对加热和冷却认知深刻,指引其通过实验深入探索,促使其有效学习。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实现高效教学,有利于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积极主动性,有利于优化学习效果,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优化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