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正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辽宁 大连 116100)
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是文化的产物,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很多传统手工艺形式濒临消失,同时也面临技艺失传的现状。
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重点指出“调动年轻一代从事传统工艺的积极性,并通过多种方式为收徒授艺等传习活动提供支持”“依托相关高校、企业、机构,帮助传承人群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提高传统工艺产品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强化和提高质量、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改进设计,改善材料,改良制作。”职业院校在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师资、基地建设等方面优势条件,在传统手工艺的“传”与“承”中发挥职业院校的平台作用。
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国家层面先后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文件,进一步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振兴传统工艺。
职业院校,尤其是艺术、设计类中青年教师应积极主动先行了解传统手工艺,通过一些项目的引导,形成合理梯队,加大对传统手工艺的研究。现在国家、省、市对传统手工艺也加大了专项支持,尤其是一些传统手工艺项目纷纷落户职业院校,旨在围绕传统手工艺,加大对人才的培养,扩大青年一代对传统手工艺中的认知,通过高水平大国工匠引导职业教育的“匠人”精神。
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优势,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手工艺学习的积极性,在体验和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
针对职业院校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可以聘请民间艺人、非遗大师走进校园,开班授课,传授技艺,建立大师工作室。以大师为中心,配备学院教师队伍,将传统手工艺技能传承融入教学中,通过面对面的传授技艺,提高专业人才对于技能的提高。
依托职业院校师资、基地,以体验职业教育的形式,研究中小学生和市民对传统工艺品的兴趣爱好和知识普及工作,积极开展比如扎染、刺绣、编结、陶艺等简易、可行的传统手工艺方面体验,在成果中予以传统文化的传播。
每一样传统手工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还可以通过直观的展览、讲习,让没有机会亲手制作的中国人了解传统手工艺背后的故事。
“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不只是要保护物质形式,而是保护它的技艺和文化精神”。师生利用课题或项目对传统手工艺生产历史进行系统整理,对手工艺历史名人、传承人的事迹、作品、资料进行搜集,根据地域特点可建立小规模的展览、陈列馆,让更多的学生或参观的群众了解关于传统手工艺的故事。
除了传统的集中性学习,可以创新的利用新媒体平台,将培训与传承结合起来,扩大受众群体范围。传统手工艺走进网络空间,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在新媒体登台亮相,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认知传统工艺的工艺之美和文化价值,继而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参与传承传统手工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正确处理继承传统和创新发展,为了更好地让年轻人喜欢传统手工艺、理解传统文化,作为高职院校还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出既有传统手工艺精髓又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并进行销售,更好地带动传统技艺的学习和传承。
传统手工工艺只有走市场化的道路,才能够不断地激发自身的内在活力,从而促进传统手工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适应市场需求,传统手工艺品应进一步尝试与专业相结合。在专业教学的案例中,尤其是设计类教学主动融入传统手工艺元素课题,开发出传统手工艺系列的产品并积极地进行市场营销和推广。
很多传统手工艺生产多为个体作坊式或小企业,缺乏设计理念、方法以及先进的设备、技术,产品品类较少,至今一成不变,无法适应和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缺乏自主创新产品。职业院校应该发挥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大力支持传统手工艺基地和平台建设、与传承人、企业联合创新产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增加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的认知度外,还应鼓励师生积极加入对外宣传的队伍中。近年来,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可借助职业院校在这方面的优势,鼓励学生借助“互联网+”等新型电商方式,扩宽产品营销渠道,让更多的人关注传统手工艺以及产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传统手工艺是人类千百年传承下来宝贵的财富,职业院校应有效的发挥在信息、技术、科研等多方面的优势,加大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