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平
(垦利区董集实验学校,山东 东营 257505)
数学思维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对知识理解的过程,数学是一门具有复杂逻辑的学科,学习起来是有方法的,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要积累知识和方法之外还必须要有极高的数学思维能力,懂得如何将知识整合起来应用起来。目前初中生也最缺数学思维力,做题目时习惯于模仿和套公式,而不会从分析题意入手,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果。
很多教育工作者提出学习要有兴趣,但是兴趣如何激发却成了一大教学难题,难道仅仅依靠一些图片和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吗?显然不可以。兴趣的激发可以通过思维来进行,教师可以根据新课要学习的内容设置教学情境,在情境中设计一些问题,虽然情境内容学生比较熟悉,但是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却是很有悬疑的,初中生好奇心强,面对自己一时间不能够解答的问题,往往会产生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从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初中数学必须要掌握方法和技巧,初中数学不像小学数学那样简单,只需要听听课甚至看看书就能够看懂,初中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特别是对于刚进初一的学生来讲,要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是教学的首要工作,教师需要做的第一个工作就是要告诉学生学习数学一定要动脑,在书写解题过程之前,在脑海中一定要知道这道题为什么要这样做,这种解题方法是依据哪一条公式和定理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能够很好地处理。
初中阶段的理科学科不只是一门数学,还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别是物理和化学,其理科学科的特点也表现地非常明显,而且解题的方法很多涉及数学知识。所以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数学功底,能够将数学这门学科的工具价值体现出来。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学数只有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有了良好的数学思维学数才知道各知识和方法的应用情境,才能够将数学作为工具应用在其他学科之中。
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中,有时候为学生营造一个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培养策略。信息技术可以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整合各种素材来优化课堂,将原本比较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简单而且通俗易懂的材料,这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有很大帮助[1]。例如在讲授鲁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图形的旋转》这节课时,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旋转的概念和与旋转的方向角度。初中生虽然在小学阶段学习过旋转,但是大都时物体绕着自身的某个点旋转,而且也很少涉及旋转的角的大小,旋转的方向等等。为了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了一段摩托车杂技表演视频,视频中的表演者骑着摩托车在一个圆形铁笼子里不停地紧靠铁笼地边缘旋转式地运动。教师向学生提问表演者的运动方式是什么?学生根据观察提出了旋转,但是不知道旋转中心点在哪。教师让学生思考:假设在铁笼中间设置一根铁杆,摩托车是否会触碰到铁杆,学生恍然大悟告诉教师旋转中心点就是在铁笼的中心。通过教师所展示的信息技术情境和问题,学生懂得了原来旋转中心点也可以在物体之外。
小组合作学习是依靠整个小组成员的努力,共同朝着学习目标前进的教学模式。初中生的基础有限学习能力还比较欠缺,开展小组学习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最好方式。在小组中不同的学生之间会针对问题给出不一样的结论,这时候其他成员也要考虑答案是否正确,方法是否是最好的,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性质的时候,学生对等式的性质掌握的比较熟练,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性质。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观察学生的学习的情况时发现,其中一组的学生讨论的过程非常激烈,有一位组员发现一元一次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者减去同一个数,等式的符号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他断定在其他算法中这个结论也是成立的,比如“乘法”,在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数字等式的符号不会发生变化。但是很快其他组员就否定了这个结论,并且将负数的概念、负数的乘法概念,以及相关例题列举出来验证了该结论在乘除法时是不适用的,可以看出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养成爱动脑的学习习惯,培养数学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正确的操作过程离不开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2]。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这节课时,教师开设了一个实践操作活动,给出学生该三角形的对边之比,或者给出该三角形的部分内角,要求学生通过裁剪的方法来制作一对相似三角形,学生要制作出一对符合要求的相似三角形,就必须要认真分析两个三角形的对边之比,然后设定两个三角形的其中一条边的大小,最后通过分析求解的形式来算出两个三角形的各个边长,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初中数学学习离不开数学思维,教师可以从信息技术辅助下的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实践操作教学三个角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地实现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