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2020-12-08 14:23:46彭洋
魅力中国 2020年40期

彭洋

(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6)

在新课标改革下,新课程标准除了关心学生的文化生活外,还格外关注他们的情感道德生活。当代教育并没有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时间一长,心理障碍便成了青少年群体中的常见疾病。而贫困学生又因为从小缺乏关心教育,而多有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对贫困学生实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中职学校教学的重心。

一、教师健康的心理是育人的基础

健康的心理及高尚的品质是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师高尚的心理源于其乐于育人的教学态度。教师的健康心理有助于他们克服教学中的困难,并致力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换句话说,学生往往会以教师为榜样,教师的健康心理也会对学生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健康的心理应该是作为一个教师必备的条件。

二、中职学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借助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心理教育应当以活动为载体。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在日常地活动中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往往蕴含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除此之外,活动中的问题往往比较容易作为教育契机开展活动,这样开展的活动更具生动直观的特点。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该充斥在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这样则更利于教师规范学生日常学习心理。教师需要让贫困学生明白心理健康知识源于日常生活。另外,让贫困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实践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更利于他们的吸收理解。

(二)开展挫折教育,提高贫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我国贫困学生占据了学生总数量的五分之一,且这些学生多有心理健康问题。贫困学生的家长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他们大多要求这些贫困学生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对他们的要求极高。他们习惯于把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寄托于自己的孩子身上。并且,这些父母还无法接受孩子的失败,孩子一旦失败,他们就会对孩子指指点点,多加责备。久而久之,孩子便产生了心理挫伤,孩子变得害怕失败,害怕受挫折。不仅如此,这些贫困学生的耐受力还会变得越来越差,经不得丝毫挫折考验。另外,如果贫困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的一种心理状态中,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更甚者还会导致他们的心理障碍,并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所以说,在这些贫困生受到挫折和失败时,中职学校的教师乃至一些学校领导都应该多多关心这些学生,防止他们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三)重视贫困生的养成教育,减少不良心理

除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对这些贫困学生影响最大的就是就是他们的父母。父母的言行举止对这些贫困学生德行养成有些一定的影响。对孩子进行德行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心理,使孩子能够克服脆弱心理,并让孩子能够从内而外地变得自信起来,在遇到困难时,孩子就能够自行面对。在这个过程中,贫困学生的家长可能起不到他们孩子德行教育的榜样作用。所以说,这些中职学校教师必须担起孩子德行教育的责任。贫困学生的生活一般较为窘迫。他们不仅面临着精神上的问题,还面临着物质短缺的问题。有些贫困生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他们大多为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且多为留守儿童。并且,他们往往面临着食不果腹的问题。不仅如此,他们不但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而且经常会遭到父母亲的殴打。时间一长,这些学生就会感觉生活失去了指望,也不会对读书改变命运这件事抱有希望。所以说,中职学校的教师要了解班上每一个贫困学生的情况,并认真听他们诉说他们的基本情况,从心灵深处唤醒贫困学生,让他们看到这世界的美好。教师需要让这些贫困学生感受到人间自有真情所在,并逐渐引导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改掉坏习惯,并学到真正的知识,等他们毕业就能够真正为社会做贡献。

(四)借助榜样的力量,对贫困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俗话说,在教育中,教育者人格应该作为教育基础,以教育者的人格去影响受教育者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总结起来就是教师需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来影响这些贫困学生。通常情况下,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对学生展开人格教育是比较有效的。教师可以借助一些身边比较典型的事例来帮助学生在心中树立榜样,并激发这些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时间一长,这些学生自然就会变得阳光起来,心理耐受能力也会逐渐增强。另外,教师还需要定期给这些贫困生举行座谈会,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逐渐地帮助完善自己的人格。

结束语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课标改革要求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尤其是对一些贫困学生,教师一定要引导他们去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优点及不足,帮助他们学会处理和他人、社会的关系,并逐渐完善他们的人格。在教学中,教师则更应该注重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