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成为一种优秀的习惯
——浅谈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

2020-12-08 14:23:46胡梦
魅力中国 2020年40期

胡梦

(江西省双金学校,江西 宜春 331200)

朗读是读懂文章大意的关键,在朗读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情感的熏陶,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让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放声大胆的读出来,比光用眼睛看来得更加的高效些,同时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一些情感领悟,只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朗读训练,必将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教学成效。

一、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能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文章大意。课文中的文字内容,通过学生的阅读,加之大声地朗读,再经过大脑的二次加工,把握文章情感,读懂文章大意对文章字、词、发音、情感充分把握的体现。

比如说,在教学《梅花魂》这一文章内容时,通过欣赏文章对梅花的描写以及赞美,从中理解梅花的品格。能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句子有“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同学们想想我们中华民族涌现出哪些有过气节的人物?学生们回答道:王二小、文天祥、江姐等。没错,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在今天和平时代梅花精神依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子弟兵们抢险救灾,白衣战士们救死扶伤此时就是梅花精神的体现,加深小学生对梅花精神阶段理解。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朗读这一句时,这是外祖父借梅花做比喻,表示他对我的殷切希望,希望我能在任何环境里,不忘自己是中国人,要做有骨气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从中让学生慢慢体会人生的真谛,梅花精神的魄力。

二、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

(一)大声读,提高朗读专注性

大声地朗读有利于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以及语言敏锐能力的提升。朗读时声情并茂,以情带声,恰当的掌握文章不同情感语调语速的表达,会让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的融入文章情境当中来。

一字一句地放声读出来,加之自身情感的渗透,是学生对于课本熟练的体现,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放声读出来,会给予你不同程度的读书体验。我国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凡读书,需要咬文嚼字读的响亮清晰,不可误一字,不可随心所欲,囫囵吞枣。”

大声朗读有助于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小学生一般对那些视频动画相对比较感兴趣一些,对于文字较多的文章,始终难以把注意力集中起来。一直保持大声地朗读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让他们减少分心。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通过朗读感受文章情感的传达,诗词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正是小学语文新课标中要求的“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在教学《慈母情深》一文勤俭节约的母亲对于我“奢侈”买书的行为义无反顾的支持,不顾别人的劝阻与评价,不假思索地把钱递给我的那一刻,可是我第一次发现母亲的几丝银发,心里咯噔了一下,去买了罐头,深深地体会到母亲对孩子的手足情深,以及孩子对母亲的那种敬爱。字里行间流露的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此文的诵读,需要学生大声赋予情感地大声朗读出来,读出那份爱,读出那份感动,特别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词语比如“瘦弱的脊背,疲惫的眼睛”……

(二)模仿优秀范文朗读,提高语感,体验情感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一切学习从模仿开始。要让小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指引下自己把文章读好,这可能性不大。教师可以自己带读,或者通过播音频的播放,先让学生从模仿开始,哪里应该断句,哪里要一气呵成,哪里要声情并茂……揣摩别人的语调语速。反复的模仿会让文章读得越来越赋有情感。

(三)小组朗读,相互竞争,共同进步

小组朗读,相互竞争,共同进步!一个人往往自觉性不强,当有了团队的监督,鞭策以及鼓励队员的激情就会得以激发,学生阅读教学中的朗读亦是如此。学生朗读的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慢慢地培养,在良好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如果将小组合作朗读,组内达到相互竞争共同进步,就会促进朗读习惯的养成。

例如,在学习《七律.长征》这首七言律诗时,将学生划分为六个不同的小组,比较哪组学生读的更好?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面让学生们自主理解诗词的大意,了解毛泽东想通过此诗表达怎样的一种情感?学生要想把这首诗读好,必须是要把这首诗的内容揣摩透彻;另一方面让学生们在相互合作相互竞争中感受集体所给他们带来的荣誉感。

结语

综上所述,朗读是对文章内容的一个体味和消化的过程。每当听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时就让我找回了最初为人教师的初心,并且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证明,读,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既陶冶了情操,又让学生摆脱了以往阅读教学的枯燥,从而让语文阅读教学变得更加的富有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