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达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林圩镇伏兴小学,广西 南宁 530602)
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们运用的教学方式,目的都是为了传授知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更需要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习惯与发展思维的关键时期,教师必须积极围绕新课改理念进行教学方式地转变,在阅读课堂中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阅读素养。
当前小学高段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包括:其一,学生主体性得不到尊重。在新课程改革中,已经明确提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具备主体地位,但是当前不少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依然习惯性采取传统灌输式教学,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相对较差。其二,学生阅读方法不正确。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是提升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较多重视的是具体知识,忽视了阅读方法的传授,使得学生并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效率相对较低。
我们知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不管是学生的参与程度,还是教学目标的制定,都与教学活动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这也就意味着要想切实增强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的效果,那么针对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就必须立足学生实际,过高、过低都不行,过高的话,会打击学生积极性;过低的话,会影响学生兴趣。具体来说的话,针对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广大教师应做到以下这样:其一是对学生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如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能力的提高、积极情感的调动,正确的树立三观等等;其二是立足学生,默契配合学生,增强学生阅读的主动参与度。总而言之,就是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中,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那么,就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而言,就应把更多关注点、侧重点放于学生能力和情感的培养上,使学生基于原有基础上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发展,以此真正做到立足学生,确保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目标的合理性、高效性。
阅读是小学生的自主行为。要想提高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效果,采用“牛不喝水强按头”的强制措施是不行的,教师必须手拿“一把草”,诱导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主动阅读的意愿,并积极地开展自主阅读。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时,小学语文教师应多管齐下,通过营造愉悦教学氛围、精心设计课堂导语,运用故事、游戏、多媒体等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等方法,让阅读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形象,更吸引学生的关注,从而促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对文本展开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
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依然有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导致阅读效率和质量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更加重视正确阅读方法的传授,配合有效的阅读训练,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阅读,坚持下去,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有所提升。相较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小学高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感官也相对敏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还需要加强朗读训练,通过朗读训练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视觉、听觉、语言对大脑进行同时刺激,更容易帮助学生还原画面,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语境、字词句等。此外,教师还需要将默读引入到阅读教学中,通过默读让学生与文章更好的产生情感共鸣,掌握文章的语言规则。例如,在《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朗读和默读有效地结合起来。《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文章偏叙事性,所以教师在选择阅读方式的时候,可以以默读为主,朗读为辅,要求学生做好“心到、手到、耳到、口到、眼到”,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先保证阅读的正确性,然后能够流利的、有感情的阅读,从而更好地体会、吸收和运用。
综上所述,要想真正实现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注重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不断进行阅读教学方法、方式的改进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