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政治宣传有效性提升的对策探究

2020-12-08 14:23:46刘琪
魅力中国 2020年40期

刘琪

(山西省太原市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习主席提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培育有为政治青年的主阵地,做好高校大学生政治宣传工作,加强大学生理论武装,优化高校政治宣传,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

一、根据课程安排,各司其职,打牢政治宣传基础

从政治宣传内容角度看,高校进行政治宣传教育的课程全方位叙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现实状况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政治宣传在不同课程中有侧重点,促进了宣传对象的全面发展。

(一)从历史维度出发,坚定意识形态主导地位

高校政治宣传的首要任务就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扎实学生理论基础,知古鉴今,以史资政。吃透历史,还能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当下生活在富足和平的年代,无法切身体会先辈们用血肉之躯来维护国家安定的悲壮举动,但先辈们的爱国情怀、意志品质值得我们传承。当今,不论是从世界形势还是国家状况,不难看出虽然表面上和平,但仍然存在危险,这种危险已然不是明面上的战争威胁,而是意识形态领域下的信息安全,文化渗透等潜在风险,我们更应该时刻警惕,坚定爱国主义信念,坚信党的领导,坚决抵制西方文化渗透,保证意识形态一元性。

(二)从现实维度出发,引导主流价值观

政治宣传离不开对当下形势与政策的分析。通过介绍国内外政治经济局势,聚焦热点问题,引导学生从大局角度了解自己,拓展思路,疏通渠道;启发自主思考,培养创新思维,远离思维定势束缚,懂得灵活变通,体验逻辑魅力;拓展个人素质,提升个人境界,在学习与观察中求知,在思考与分析中明辨,从而形成稳定认知体系。青年学生对外部世界好奇心重,善于思考,但由于阅历不足,思辨能力弱,极易被西方各种思潮所诱导。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恰好能让人约束自我行为,树立正确道德标准和思想体系,提升个人修养,引导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随时代发展。

二、创新宣传艺术,使政治宣传生动化、形态化

为了有效达到政治宣传目的,必须创造性的运用一些具有感染力的技能技巧,通过语言的巧妙性,符号的象征性,修辞的生动性和具体化来提升政治宣传实效性。

(一)巧妙性的政治话语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最基本的方式,人们认识世界、理解事物通常都会受语言的影响和限制,因此,话语在高校政治宣传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次,话语模式也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更不论当下正处于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处于成长期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学生群体,创新政治话语建构也应紧随“潮流”,但它并不意味着随大流。政治话语首先应是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政治观点的表达,是紧随我国现实国情、紧跟我国发展步伐、紧贴我国大众文化水平的表达,通过运用缜密的逻辑、磅礴的气势、真挚的情感以此影响人、感染人、说服人。

(二)象征性的政治符号

政治符号是政治信息的承载者,其具体表现形式多样,比如国旗国徽、政治纲领、建筑、服饰、革命纪念日、领导人名字肖像等等。“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符号主要体现在政治秩序的生成、再造、反复确认、强化,特别是在政治认同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2]充分挖掘这些政治符号的背后资源,利用符号象征性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心,对于提升政治宣传效果,增强学生国家认同,塑造国家形象具有强大影响力。

(三)生动性的政治修辞

政治符号和政治话语都是借助政治修辞得以塑形和建构。“政治主体可以针对不同的政治内容、政治对象和政治情景,选择说服型、法理型和行政型等不同的语言类型,或通过特定用语、文法和句法的使用,采取虚饰化和美化、分化和排他的修辞方法,提高政治修辞表达效果。”[3]通过这些修辞手段,比如隐喻、比喻、想象等,使得政治宣传艺术化,让枯燥的理论能够生动化、形态化。

三、运用多种载体,丰富政治宣传形式

作为政治宣传的载体,承载着政治宣传的目的、任务、内容等信息,是联系宣传主体和宣传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丰富载体的使用,可以多渠道、多角度的影响政治宣传实效性。

(一)“活化”政治宣传内容

除却宣传主体在高校课堂中通过教学等管理方式进行宣传外,为达到宣传目的,还应充分运用活动载体。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要求,有意识的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将活动与学习红色文化相结合,了解党历经时间积淀的文化底蕴以及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使得政治宣传内容“活化”,让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中耳濡目染,内心中认同党的领导,行动中跟随党前进的步伐。

(二)建立网络宣传阵地

现今网络课程在信息化和数字媒体的推动下,其地位越来越重大。除去线下授课外,高校还利用线上社交平台,对学生学习内容、思想状况进行了解,及时有效引导其思想动态,同时为学生提供网络平台充分表达个人想法,从而建立网络政治宣传阵地。2020年3月9日,教育部社科司与人民网联合组织“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让学生真切感受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尤其是在此次突发性疫情发生后,高校大都采用钉钉、腾讯课堂等APP,跨越教学时空限制,免受突发性事件等外部因素影响,共享国内其他高校优质资源,扩大了政治宣传覆盖面,增强了政治宣传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