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琳
(泰安师范学校附属学校,山东 泰安 271000)
一年级的学习是学生在小学生涯的起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的过程中,要想对于课文和字词有更加深入的掌握和理解,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所以教师要想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更加深入的掌握和了解语文的学习技巧,就应该增强学生各方面学习的能力技术,阅读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一种新的学习技巧,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文字类型的学习内容,这个阶段的学生会对文章有着一种天然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选择对自己学习有益处的书籍,阅读积极正能量的刊物。与此同时,阅读并不单单只是将书本上的文字读一遍,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没有任何的效果。教师应当充当引导学生的角色,让学生沉浸在阅读中,并对文章中的内容产生自己的思考,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讲一讲学生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阅读不是一味地埋头苦读,而是应该在阅读中发现文章中的含义。比如在讲解《四个太阳》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小组之间交流互动,通过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这样同学们就能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含义。理解作者为什么需要四个太阳,作者要四个太阳是用来做什么的。同时在阅读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的讨论和发言,使课堂的氛围变得更加热烈。在这样的阅读氛围之下,会增加学生思维的活跃度,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文章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锻炼思维能力,也能使学生爱上阅读,一举两得。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于图画的兴趣远比文字的兴趣要多得多。因此,教师应当将图画与文字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文章中插画的用途。在讲解课文之前,老师可以通过分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仔细分析课本中的插画,进而联想自己能够通过这些画想到什么,以此将学生引入文章的情境当中。
例如在学习《树和喜鹊》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插画,并让学生通过插画来描述故事的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会将故事描述的绘声绘色。在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学习课文,了解文章中的文字信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将图画和文字信息有效地进行结合,加深对于文章的印象,达到趣味学习的目的。这样将文章和图形结合起来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阅读并不单单只是对于文字上的阅读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增强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如果说阅读是将知识储存进学生的大脑,那么说就是将储存的信息释放出来。可以说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样重要。例如,在讲解课文《春夏秋冬》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先自由阅读,随后让学生自己说出春夏秋冬各个季节的特点,以及在不同季节中的自然景象。这样学生就会用自己的语言将文章的内容讲述出来,真正体会文章的含义,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阅读能力的提升在于不断地积累。课堂上阅读能力的培训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小部分,因此,教师不应当只局限于课堂上的培训,课外阅读的培训也同样重要。课外阅读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展学生的思维。在自由阅读的时候,学生能够获取到的知识是在课堂上不能学到的。此外,学生可以通过分享交流各自的课下阅读资源,使学生的阅读量得到有效的积累,教师可以在班级都是活动,分享自己所阅读的文章,谈谈自己的感想和收获。这样还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内容得到交流。
但是,一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分辨文章的质量好坏,此时教师应当严格把关,要保证学生阅读的书籍是适合他们阅读的。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鼓励学生留下观后感和小笔记,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小学一年级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也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一年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尤为重要。这个时期,教师应当提高学生对于文章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当尊重每一个学生对于阅读的感想和体会,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文章,让他们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爱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