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群学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2020-12-08 14:23:46魏燕
魅力中国 2020年40期

魏燕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玉石小学校,四川 成都 611130)

一个人知识结构的建立,意志品质的铸炼,心理素质的培养,道德情操的形成,都离不开交流活动。交流不仅可以涵养其性情,陶冶其情操,健康其情绪,成熟其性格,还能培养直面人生的心态,使人形成独特的风格。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交流活动更为重要,交流活动的是否有效更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思想道德和能力的提高。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尽可能在群学中为学生安排丰富的交流活动,给予学生们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自己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做了初探:

一、群学中交流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群学中交流活动形式单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群学中的交流活动形式的多样化会使学生的交流活动更有效,使学生在活动中更能积极地主动参与。但是,在很多的道德与法治群学中开展的学生交流活动形式单一,学生在课堂中只是参与到同桌交流的活动中去,也只会参与到读课本内容的活动中去。形式多样的辩论赛、模拟法庭、小记者采访等活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少之又少。其实,学生只是在课前时,他们不知道怎样去收集资料?又怎么把已有的资料进行整合使用?这些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群学中参与到交流活动中时,不够自信、有效性地进行交流。

(二)群学中交流内容繁杂

大部分学生会主动参与到同桌交流或者是小组交流的活动中去,但学生在交流的活动中谈论的很表面、很肤浅,只能把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东西讨论出来,教学更深层的内涵则是呈现无从下手的交流状态。交流活动时,学生只挑能说的谈、有趣的谈,少数学生更是随便谈谈而已。没有良好的倾听的习惯,这样就让学生在群学中的交流活动的有效性不强。

(三)群学中交流活动的时间仓促

小学道德与法治群学中学生能充分地交流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道德与法治群学中学生交流的时间为老师规定交流时间的一半,完成老师规定交流时间的人很少。班里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在进行交流活动时有话可说,可就是无话可说或者肤浅应对。学生还没有具有有效收集资料的途径,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的时候能根据文章内容进行,但是学生都是随性地收集而已,敷衍了事。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不广阔,有一半学生收集资料只是为了应付而已,及时收集后也不能很好地进行整理。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在群学交流时不充分的重要因素。

二、群学中学生交流活动的有效措施

(一)营造良好交流活动的氛围,激发学生在群学中的交流兴趣

小学道德与法治群学中良好的教学交流氛围,能使学生学习保持最佳状态的关键,它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必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加强教学的感染力。

(二)群学中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1.开阔式教学阵地。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里进行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米粒的诉说》一课,可以要求学生走进家庭,走近农民伯伯的身边进行教学活动,及时进行“认识粮食作物”、“走进田野”的活动。尽可能地强化“知”“行”统一,这样收到了的教学效果就是有效性的。

2.情境式表演的多样化。教师们在自己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时,这更应该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

(三)形式多样的群学交流活动

1.小组合作的群学交流活动。群学中,在小组合作交流时,小组组员要灵活,组内分工要明确,教师引导要巧妙,效果评价要全面。在小组讨论交流之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要讨论的问题。另外,对知识的查缺补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群学交流活动效果更好、更有效。

2.以体验为主的体验式群学交流活动。“体验式”交流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交流活动,它能促使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的养成。体验式活动至少包括:学习的过程的体验和学习的结果的体验。例:《好山好水好风光》,首先创设和学习有关的情境,这个情境可以是模拟的,也可以是真实的,再让学生在情景模拟中更好地体验——感受,从而促使学生的交流更有效。围绕这个情境进行教学。

3.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群学交流活动。这样的交流活动是指学生在认知、动机、行为三方面都是学习积极的参与者,交流的主动者。老师在课堂中要以学生真实的生活实际出发,抓学生的生活资料,应用在课堂群学中,使学生自主地交流。

4.广泛采用探究式的群学交流活动。探究其实就是探索和研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得学生彼此得到启发。学生在课堂中探究式的交流活动处处可见。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群学交流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创设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交流活动,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充分地交流,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群学活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