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
(重庆市松树桥中学校,重庆 400000)
地理作为高中重要学科之一,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课堂需求,因此应对高中地理教学进行改革,特别教学方式的改革,将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引入课堂,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出发点,并结合情境创设等教学方式,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与综合素养的培养,进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对一部分高中生来说,高中地理知识存在抽象、逻辑性强的特点,这就造成很多学生认为地理课堂枯燥乏味,很多知识难以理解。其次,地理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新课程改革也指出,现代化地理教学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课本知识中,应拓展学生的视野,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将地理基础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也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培养其实践能力,从而强化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传统的地理教学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或是依据案例,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引出基本理论概念。这种教学方式多以教师作为课堂中心,没有凸显出学生的主体位置,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同时,案例分析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忽视细节的讲解,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对知识进行理解,从而降低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更新教学理念,视学生为课堂主体,对学生进行引导,将课堂难题进行“生活化处理”,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从而达到教学课堂的合理创设。生活化课堂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为基础,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带着兴趣进行学习,同时,很多生活案例是学生亲身体会过的,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做到思想共鸣。例如在学习“环境问题”这一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搜集生活中常见的污染问题,并要求学生对污染问题分类,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探究这些污染的危害。这样一来,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也使学生的思想与教学内容实现共鸣,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由此可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是实现“生活化地理”教学的基础。
为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教师不能只将教学局限于教材内容,也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利用网络资源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引入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中地理教学存在几个教学重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时区计算、气流运动等内容,单纯的口述以及板书进行教学,学生很难对知识点进行理解。针对这些重难点,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媒体技术,通过下载图片、视频对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视频或者动画为学生展示大气运动规律,吸引学生的目光,加深学生对气流运动的理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学生掌握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地理教材内容。因此,地理教师应深入发掘教材中的内容,创造性地使用地理教材,做到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来源途径,从而提高其地理水平,同时,因教材中的很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联系,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实例,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将案例教学与生活实际充分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地理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学“宇宙中的地球”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时政热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美国发射的“旅行者一号”,先后完成了土星、木星及其卫星的探测,是人类进行宇宙探索的重要标志,由此来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即宇宙相关知识。教师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进行学习时就不会觉得枯燥,同时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知,也可以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学生易于理解,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提高其积极性。
总而言之,实现生活化的地理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主动性,提升教学效果,对实现学生地理思维的建立也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应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将生活内容与地理课堂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创设生活化的地理教学课堂,有效提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