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
(平潭岚华中学,福建 福州 350400)
数学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其他科目相比,数学对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凸显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学模式也从以往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这是一种非常巨大的进步,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教师也要积极转变教学思维,充分提起对学生的重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授课过程中来,进而全面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教师若想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调动起来,需要给他们构建一个合适的环境,在压抑的环境中,学生很难将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发挥出来,进行逻辑思考的能力也会受到很大的阻碍。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授课活动时,要尽可能为学生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思考、轻松愉悦的氛围,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才情进行释放出来。比如,教师在进行“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纸制作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将三角形的“三线”在制作的三角行上画出来,并进行观察。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能够将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充分激发出来,还可以与周围的学生进行积极地讨论,分享彼此之间的发现。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对三角形知识的理解,还能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然后选择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最后教师可以将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性回答,这样可以全面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不仅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针对问题、知识点的交流,甚至学生阅读书本也算是一种互动。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工作时,要重视与学生的深入交流。教师如果想要和学生进行更好地交流,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三状态,即心理状态、身体状态、学习状态,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结合学生特点开展科学的教学活动。通过这种有效沟通,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会被拉近,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有利于教师全面提升自身的教学效率。优质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了解学情,帮助学生设计更具“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而后开展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使其在今后面对困难的数学问题时能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之间多沟通,利用合作互助的模式实现共同进步的目的,只有这样,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才能有长足进步。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部分教师认为数学只需要学好理论就行,不需要进行实践探究,这种想法是非常片面且错误的。在当前的数学教材中,包含很多需要学生进行实践探究的内容,可惜的是,教师一般都习惯性地忽视了这些模块的存在,从而严重阻碍了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基于此,为了有效提升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要重新审视探究实践活动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并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起来,带领学生从实践操作中探寻数学的魅力。例如,教师在讲完概率的相关内容后,可以组织学生设计一个抽奖游戏,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善游戏的规则,而后让学生尽情地参与到游戏之中,体验数学的魅力。通过类似的活动,学生可以通过游戏对所学的数学理论进行验证,增强自身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而提升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学生只有经常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才能不断发现自身的知识点的不足,而后及时查漏补缺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疑问,将学生带入到一个问题情境中,从而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学生在面对问题时,需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并通过各种渠道查询资料,而后尝试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将得到很大提升。当学生在进行问题讨论时,教师可以在一旁进行观察,了解学生对哪些知识的理解不够,在后边的教学中可以进行专题讲解。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在问题情境中的角色,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需要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指明解题的方向。通过这种活动,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养成逐渐深入的探索精神。
综上所述,数学思维能力对学生学好数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只有不断为学生构建适合的数学情境,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的探究实践活动,并重视与学生的深入交流,才能全面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要提起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视,才有利于提升自身的数学教学效率,进而将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