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敏
(广州市从化区街口街沙贝小学,广东 广州 510900)
处于童年阶段的孩子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但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不高,集中时间不长,兴趣容易产生同时消失得也很快。通过小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表现状况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发现小学生在阅读课堂中的注意力不够集中,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对阅读的兴趣。比起文字性的材料,幼儿更加喜欢图片和视频等生动形象的展现方式,这些方式极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这启示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展示阅读材料,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事先选取一个阅读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切入文章要点,提升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在进行切入点的引导后,先鼓励学生自行阅读,当学生阅读完后,再把阅读的内容以幻灯片的形式进行播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把握文本的内容,梳理思绪,为下一次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教师起主导作用和学生起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过程,只有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在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只有在教师积极正向的引导下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两者都是良性互动的。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作为发动者、组织者、实施者,决定着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的采用,教学手段的采用。在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存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主体性的发挥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地教授阅读内容,分析其中的情节,分析文章结构和发展脉络,学生只是一味地听老师教授,将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记录在书本上,而有些学生认为老师上课的内容和方式枯燥乏味,根本不愿意听讲,更提不上做笔记,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学习任务无法顺利完成。这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很大的关系,学生积极性不高,自然课堂学习氛围死气沉沉,教师的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十分低下。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课本上的内容为主要载体,经过教材编写组精心挑选编写而成的课本内容,符合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符合教育教学要求,是为了达到教育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对所有学生都是使用统一的教育内容,已经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小学阶段的孩子好奇心较强,对新奇的事物往往比较有新鲜感,并且想进一步的了解和把握,小学语文教师要针对小学生好奇心较强的特点,培养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首先,教师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要尽可能了解学生的需求,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内容,并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在阅读后老师应当选择有趣的环节进行讲解,注意语言的幽默风趣,或者是请同学们积极举手起来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阅读内容中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最后,可采取开展同学讨论会的方式,几个同学围成一组,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交流阅读心得,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习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质量高。因此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反复开展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质量。
社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生所处时代背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学生自身的需求变得多样化,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仅仅把教材内容作为唯一的阅读教学内容,还必须要收集课外有趣的经典读物,把精彩片段纳入到学生阅读内容的范围。学生通过细读经典中的经典片段,品读经典中的精华,在积累素材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拓展知识视野。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细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改善小学语文阅读细读的现状,一定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本内容之外补充课外读物,拓展学生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