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华明
(广西环江县第五小学,广西 河池 547100)
在新课程教育标准不断补充与发展的背景下,家长与教师已经不再局限于关注学习成绩,诸多家长已经开始注重对他们社交能力、生活技能,社会技能、创造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性格能够体现人的精神面貌,不同的学生所接触的后天成长与教育环境存在差异,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学与心理学角度出发,小学生的性格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德育教师要将良好性格的养成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下面,笔者结合实际学情,谈谈小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策略与技巧。
班集体是小学生长期受教育与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能够为德育教育开展提供主题情景。而先进的班集体是激励与培养学生良好学风、塑造学生良好性格的基础。所以教师要通过打造优秀的班集体来进行德育指,为学生们塑造一个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利用环境来熏陶学生的文化情感,促使他们主动学习优秀学生榜样的性格特征,如诚实守信、遵守纪律、乐于奉献等良好的性格。具体而言,教师要鼓励每一名同学参与到班集体活动中,让他们懂得关心整个集体,帮助同学与伙伴,维护班会的利益。例如,在学校开展的运动会中,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们的优点与长处,鼓励他们积极寻找到契合他们能力的位置。例如,对于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鼓励他们参与比赛项目;写作文采好的学生可以负责写加油稿与其他宣传工作;学习认真的学生负责卫生清洁;声音嘹亮的学生担任啦啦队。通过合理分配合作位置,使得学生们意识到自身在班集体中的重要性,也能促使性格内向的学生更乐于表达,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健康开朗的性格。
从小学生心理发展来看,他们更乐于学习与接受优秀榜样的意见与建议。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收集学校的先进道德模范事迹与地区的评选出的诚信代表。通过微课PPT呈现具有和善待人、大方开朗、诚实等性格特征同龄学生的优秀事迹,如自觉捡拾校园垃圾、协助清扫社区等活动,鼓励学生们同学榜样,促使他们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运用事迹传递正能量,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在宣传正能量的同时,教师要在德育中为学生们树立榜样,通过自身言谈举止、微表情等细节传递正确道德风范。在日常教学中,要能够合理调控自身情绪,即便遇到困难,也要避免将个人情绪带到课堂中,有效呵护学生性格。同时,要端正德育教育态度,在进行一对一思想引导时,要摒弃传统“说教式”与“训斥式”引导方法,要合理采取赏识教育,在指出学生优点的同时,用激励性语言促进他们改进,让他们更加热爱校园生活,进而使其形成健康的性格态度。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小学生的性格很容易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产生、概念与发展。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育为学生们讲解实践探究类活动中趣味活动与实践意义,并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课内外实践活动对自身带来的乐趣,让更多学生认同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其次,教师要主动分析学生实际需求,针对性地开展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拓展教育活动。教师可组织学生们在课堂上共同分析与探讨课外活动实践形式,并给予学生指导性意见,最终分组制作活动方案。例如,班级学生围绕校园环境进行植树活动,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共同种植小树与花草,在项目活动中培养他们乐于助人、互相帮助的性格,改变他们怕吃苦、过度依赖、自私自利等不良性格特征。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们设计属于自己的家庭劳动计划,让他们体会做家务劳动的不易,既能够增进学生们与父母间的亲自关系,还能培养其爱干净、整洁的好习惯,树立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性格态度。通过学校实践活动与家庭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长期的性格教育体系,使学生们养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与意志。
基于以上阐述可得,教师要意识到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的重要性。在班级学习与生活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德育教育,鼓励学生们发挥与展现个人优势,让学生们能够积极进行社交,并培养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的荣誉感与责任感,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交性格。同时,教师要运用赏识的眼光与看待每一名学生,发掘他们性格中的优点,以此来鼓励他们改变其他性格不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使得他们能够获得更多教师、家长与同学的认可,为其今后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