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依白尔·沙吾尔 胡建舫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中职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兴盛和发展,而中华文化的兴盛和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坚守中华文化本位,自觉学习,传承并发展我们的文化传统,礼仪是一个人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的综合体现,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美育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是人的行为先导,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我们首先应当对中职生文明礼仪教育要有正确的实践探索。
(一)我们可以发现,现在中职院校的礼仪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中职院校总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重点,缺失对学生文明礼仪修养的培养,很多中职院校认为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不重要,往往没有开设文明礼仪教育课程,或者开设的文明礼仪教育课程时间很少。对于中职学生的文明礼仪方面的教育手段较为落后,从而造成中职院校学生的对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的了解程度较低,所以,会出现中职院校里那些不和谐的言行举止屡现等情况。
(二)中职生自身的礼仪修养问题。由于前些年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些孩子在家庭中全是家里的主心骨,家里也一切以孩子为主,可能会出现部分家庭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没有礼貌观念,把在家中养成的不良习惯带到学校中,以致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喜欢独来独往,不能很好地与周围同学们沟通等问题。我们都知道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与升入高中的学生相比个人素养普遍都很低,在学校中,经常出现大家斗殴、辱骂他人、欺负同学、不懂得宽容、不懂得忍让、侮辱同学、欺负同学等不良现象,会带来很多不良影响。
(三)中职院校学生家长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技能的学习上,很少关注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养成。家庭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也有很大的影响,受到我国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家长往往将注意力全部放在孩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和最终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对孩子文明礼仪方面的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中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缺失文明礼仪修养。
(四)中职院校的教师对文明礼仪教育理解的程度不同。教师作为文明礼仪教育引导中的主导部分,对礼仪实践的理解和教学经验对学生接受文明礼仪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在文明礼仪实践教学过程中,中职院校没有充分重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从而在《文明礼仪教育》课程的师资建设上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很多中职院校的文明礼仪教育存在片面化、表面化和走形式的现象。文明礼仪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不够。要提高中职院校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的素养,离不开对教师进行礼仪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不断巩固和运用的能力。教师的综合素质高低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效果有着决定性作用。由于有些中职院校没有意识到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对文明礼仪课程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方式较为落后,造成教师对文明礼仪教育没有全面的投入,不能促进中职院校的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运动到实际生活和实际岗位当中。
(一)文明礼仪教育应成为中职生步入工作岗位前的必修课。根据中职生在文明礼仪修养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也根据中职院校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大多数中职学生对文明礼貌方面的知识有迫切需求,因此,文明礼仪教育应成为每一位中职学生的必修课,在校期间和在实习岗位中都应该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引导。
(二)重视教师礼仪素养的示范作用。教师得体的文明礼仪修养和得体的行为举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和影响着每一位学生。在学校里的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按照礼仪的规范标准行事。把行为美和礼仪美的和谐统一作为教师塑造自我形象的目标之一,在一言一行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示范榜样。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中职生文明礼仪考核时要注重对学生文明礼仪知识运用和实践能力的考核,中职院校文明礼仪教育考核应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考核,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鼓励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明礼仪评价考核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在学校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特点,不歧视任何一位学生,本着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目标和职业素养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课程的考核。
(二)实践礼仪分类考核的原则。根据学生学习的专业不同,每个专业和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中对职业礼仪的要求也不同,所以,所有专业的学生用一个标准来考核学生的文明礼仪是不合适的,礼仪的考核应体现出学生在社会、学校和家庭中对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认知、情感和态度,这应该是一个有分类并且全面的评价体系。单一性的评价是不能够了解和掌握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全貌,看到的只是单一的方面,应采取多元和多方式评价,不同的专业考核的内容也应该是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考核的。
(三)杜绝使用仅书面知识考核的原则。有些中职院校的礼仪评价考核是礼仪课教师提前给学生画出复习范围或者发复习资料,让学生拿着几百道题死记硬背,通过背诵知识进行书面考核,谁的记忆力好,谁的背诵功底好,谁用心背诵,就会考出好成绩,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的考核如果是这样单一的进行,是很不合适的,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书面知识考试只能体现出学生学会了哪些礼仪知识,但不能体现出学生在实际的学习、生活和将来的就业岗位上对文明礼仪的运用能力和掌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