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
(沙城实验中学,河北 张家口 075400)
家庭不仅影响到青少年生长发育,更重要的是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关系、教养方式以及生活环境等,无一不对青少年人格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许多潜在行为都能在家庭中找到来源和底蕴。自尊是自我意识中具有评价意义的成分,也是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青少年自尊心的确立与发展是受到多种因素和环境的影响,而家庭作为青少年主要接触的场所之一,自然对青少年早期行为的养成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文章从家庭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生活环境等方面来阐述其家庭环境与青少年自尊、社交焦虑等问题的关系,以期更好地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青少年健康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从总体上看,青少年自尊与父母关系、家庭情况等存在密切的联系,具体表现在:青少年自尊心的强弱与家庭是否和谐、温暖存在正相关的关系,青少年越多地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理解,来自家庭的温暖,就越容易建立越高的自尊心水平;相反的,如果青少年在家庭中感受到的是严厉的要求、拒绝、过于干涉等,则会对青少年自尊心的建立产生负面影响。根据国内一项调查研究显示:父母文化程度高,解决问题能力较强的家庭中,子女的自尊心程度相应的比较高。家庭分工也会对青少年自尊心的建立产生影响,分工越细,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地位,并能认真完成各自的家庭任务情况下,孩子的自尊心程度较高,此外,家庭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沟通情况以及关心程度等,均会对青少年自尊心建立产生影响,以上三种情况较高的情况下,青少年自尊心也相应较高。
家庭关系主要是以父母之间的关系,即夫妻关系,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构成。和谐的家庭关系是青少年形成良好心理的前提和保障,由于青少年仍然不具备独立能力,因而需要来自家庭的呵护与支持,与家庭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长期生活于一个怎样的家庭环境会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温暖、有爱、融洽的家庭,在青少年人格、情绪、心理状况方面会产生有益的影响,而相反的,则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家庭关系中,应处理好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的平衡,只有当这几者关系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时,家庭才能保持积极、健康的发展,家庭关系也倾向于和谐、融洽,而一旦夫妻关系、父子关系、母子关系中的任何一个关系被打破,使得家庭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于孩子来说起到示范作用,青少年首先是通过模仿父母的为人处世,慢慢形成自己一套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功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孩子养成健康心理的重要基石。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姆林特曾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三种类型,即权威型、专制型和宽容型。家庭教育方式通常以亲子关系为中心,是父母对于孩子稳定的、长期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父母通过或权威或宽容的教养方式传递给孩子以情感气氛,从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或消极或积极的影响。
家庭生活环境可分为家庭气氛与家庭客观环境两个方面。家庭气氛指的是家庭成员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环境。家庭气氛通过成员之间的日常关系表现出来,并对孩子心理发展起着很大的影响。家庭气氛可分为和谐型、平静型以及冲突型、离散型四类,和谐型和平静型的家庭气氛可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独立发展空间,让孩子心灵保持宁静,给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表现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也更加积极、主动,呈现乐观、开朗、擅于与人沟通、交流的态度;而冲突型与离散型由于家庭生活长期处于争吵不断、悲观失望的环境中,孩子心理容易造成困扰,又得不到家庭及时的关爱和及时的沟通,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冷漠、孤独,甚至焦虑的不良情绪,继而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因而,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更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积极向上的心态,更强的自尊心,而不和谐家庭生活环境带来的不仅仅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更可能导致其走向犯罪。
综上所述,家庭环境确实会对青少年自尊心的建立以及社会交往问题等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是复杂的,或者独立存在,或与其他条件交织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但是,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不能包括所有因素,其心理健康问题还需要我们社会各界的关心,为其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保证其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