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中自主实践,在实践中亲身体验
——以“量一量,比一比”综合与实践课为例

2020-12-08 14:23:46江玉银
魅力中国 2020年40期

江玉银

(广州市从化区城郊街中心小学,广东 广州 510900)

一、自主实践,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当然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蕴含着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素材,从而为课堂教学服务。

例如,在“量一量”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的情境图,发现图上的小朋友都在课室测量身边所熟悉的物体,知道测量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用到,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如,在选择测量的物体时,学生也有意识地选择了身边熟悉的事物,如肩宽、步长、两臂展开的长、课桌长、讲台长等,在确定测量物体后,不是急着去测量,而是小组讨论,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这为快捷、准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和高度提供很好的帮助。到了测量活动,小组成员都会先对所要测量物体进行估测,再进行实际测量,并将估测数据和实际测量的数据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可以调整学生对物体长度的感知,让学生积累操作性和感知性经验。

学生通过实际测量肩宽、(一庹tuǒ)的长、课桌的长、讲台的长、黑板的长等,知道这些测量结果都可以作为后续学习的标准“单位”。可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事物长度,是教师用好新教材的表现。日常教学要尽量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二、自主实践,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面对新教材应该怎样选择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大胆创新,讲究教学艺术。本节课,教师大胆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实践活动,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课堂上老师勇于把学生推向整个学习舞台的中心,成为了主角,让学生通过自身积极的思维活动,自主参与,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体现了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例如,在“比一比”活动中,它是这节活动课的主体部分,也是体现学生“学以致用”的环节。如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测量之前先估测,同时注意把测量任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验测量的价值。在学习“有一条鳄(è)鱼身长6米,你们会用合适的方式描述这个长度吗?”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熟悉的物体的长度去描述鳄鱼有多长,有学生猜测一个人的庹长约是1米,6个人并排站着和鳄鱼差不多长,这时老师顺势请出6名学生到讲台上站一站,从而验证了这个结论的正确性。此时此刻,学生感到无比的高兴,也感悟到已经会用学到的经验去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了。

因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在交流中明确:每人“身上的尺”长度不一,通过举例、估测去体会身上的尺子在生活中的用途,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运用亲自测量身边物体的标准“单位”去描述生活中一些未知事物的长度或高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三、主动参与,体验成功的乐趣

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参与“量一量,比一比”的过程,学会了测量的方法,个个笑逐颜开,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运用自已测量身边物体的标准“单位”去描述生活中一些未知事物的长或高,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在实践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体验合作、交流和表征方式多样性的乐趣。课中,老师的“真棒!”、“非常好”、“说得好”等激励性的评价,也都充分使学生对情感的体验和感悟,增强学习的信心。

总的来说,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以学生自主实践,亲身体验为主线,追求高效课堂。更新教学观念,不断追求创新,勇于实践,既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又能体会到主动参与,获得成功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