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姹
(江西省乐平市浯口中学,江西 乐平 333300)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按照所教学内容进行问题提出,帮助学生转换思维,成功解出问题的一类教学模式。教师在问题情境创设方面要按照学生的思维特性去给学生带来引导,注重问题创设的难易适中。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去给学生带来启发,重视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的细节知识点融入。将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贯彻于问题情境创设始终,加强对于学生的针对引导。按照教学内容合理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新的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善学生的单调学习状况。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激发,基于新课程改革模式,由多媒体教学工具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引导。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自我积极思维,引领学生基于学习创新理解新时代的课堂教学方式【1】。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这一课程时,勾股定理知识是初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一大基础知识点,它与后续学生学习三角形、各类平面图形运算有着较大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时应借助多媒体教学模式开展教学。首先,教师为学生出示了2500年前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看到地板砖中反映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图形。随后提问学生——你们能够知晓正方形的面积关系吗?等腰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是怎样的?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在这几个问题提出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彻底被教师激发出来了。他们会结合多媒体画面展示,在自身思维的启发之下,了解到勾股定理的全部内容。原来勾股定理阐述的就是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会等于斜边的平方和。教师可借助此类层层设问手段,由多媒体模式去进行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温故而知新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又一大策略,在旧有知识回顾过程中,教师可联系新知识去给学生带来启发,构建学生一个完整的数学知识学习框架。这些数学知识大多是学生通过自我总结所得来的,它也比教师的单一灌输更加牢固【2】。教师在教学时应抓住新旧知识衔接点,在此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而完成新知识的领悟。
例如在教学《平方根》这一课程时,教师在教学之前可先要求学生回顾一下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通过回顾,能够了解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边长的乘积。随后教师可为学生提出如下一个问题——已知小明家里有一块9平方米的正方形菜田,请问该菜田的边长是多少米?学生根据这一问题,大多展开了积极思考。他们会通过验算,得到正方形菜田的边长是3米。接着教师继续追问学生,如果该正方形的菜田是7平方米,那么其边长又是多少呢?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开始了积极思考,这也为教师后续教导平方根做好了铺垫。随后教师可以引入平方根教学内容,让学生知晓平方根就是正方形面积公式做出的一类特殊总结。在问题创设过程中,学生逐步了解到了平方根计算的一般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借此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活知识引入会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也愿意在课堂上结合自己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对于生活问题所产生的兴趣,在恰当时机提出一些生活问题,加强学生的训练时间。
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这一课程时,教师就为学生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境——已知教室里的一块三角形玻璃被打碎了,某同学想要去商店配一块一模一样的玻璃,请问该同学带哪块玻璃最省事?随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只有一个角,只有一条边和有两个角和一条边的三块玻璃,让学生对其做出选择。这时学生的思维彻底被教师引发出来了,他们会认真思考该道题目的出发点,并联想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最终学生通过学习,也了解到了带两个角与一条边的玻璃去进行配置是最简单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教师推进后续的数学教学,教师在问题情境创设方面应以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完成学生的自我思考作为出发点。形成学生的多项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对问题做出关注。结合多媒体、新旧知识衔接、生活问题探究去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按照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好学生的分类指导。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增添数学课堂教学色彩。要求学生做好不断学习,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