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平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七中学校,四川 成都 610100)
我国受到应试化教育的影响颇深,在初中教学中,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自身,都以分数和成绩作为主要的内容,类似于道德、个性成长等内容远远不如成绩重要。目前我国民法典的出现以及其他法律体系的不断让社会开始认识到了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以及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性。立足于课堂的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能够提升初中学生的道德素质以及法律意识,将教师的主导地位变成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初中生尚且处于身心发育的初级阶段,缺乏良好的思维与认知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某些事物存在着较强的好奇心,这从一定层面上说明初中学生的可塑性较高。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关于“责任”的教学资源,且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培养初中生的责任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仔细研读教材,能够根据学生学情选取科学合理的教材内容,辅以多媒体、生活案例等资源,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初中人教版的课本具有自己的特色,即将五彩丰富的图片与解释文字、小故事相结合。这些内容大多都是学生身边较为常见的事情,如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顾客的责任是排队付款、后辈的责任是孝敬长辈等。利用这些学生熟悉的教材内容进行教育,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责任内涵,从而有效培育他们的责任意识。在《道德与法制》教材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六课主题是“责任与角色同在”。在主题下面还存在两个小标题即“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做负责任的人”。都十分明显的突出了责任这个概念。以第一节“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为例,教师要明确告知学生:每个人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同时有相应的义务。学生在正确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还要自觉履行相应的义务,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但是因为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年龄限制,无法对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此容易出现逃避的现象。教师就可以通过图片、故事、影视作品等来向学生解释,为什么我们要负责,我们要怎么负责。
在道德与法制课堂中,教师要适当地利用生活案例,让学生明白自己做了什么事情,就要承受相应的后果。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好奇心与兴趣需求,教师可以从学生这方面心里特征入手,利用生活中有趣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故事来强化学生的认知,从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当然这种教学方法并不知识局限于某一课,而是可以在任何课程中渗透。尤其是全国经历了疫情这个特殊时期,里面的很多案例都能够作为教学的素材。
例如,在《依法履行义务》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赵春光医生在疫情工作岗位上所写的《家书》作为课堂导入的材料,家书之中蕴含的感情深厚,体现了赵春光医生在抗疫一线上奋斗精神以及对父母的牵挂之情。教师可以让一名学生通过有感情诵读的方式,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家书内容,并提出‘医生救死扶伤的义务’的内容,进而引入到依法履行义务的主题之上。教师运用‘某企业逃税’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分析其危害,同时还可以倡导家长能够列举身边逃税的例子,包括逃税目的、过程以及危害,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必须认真地履行义务。同时家长也可以明确自身应该履行的义务有哪些,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网络课程已经不再是一件新鲜的事情,很多教师都开始将教学内容融入互联网技术,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课程作品,让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或者复习环节对网络课程进行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依然能够如此,教师录制道德与法治的精品课程,然后发放到学校的网络教学资源库或者各大学习网站,甚至一些其他网站也可以,除了满足学生的需求,还可以为喜爱道德与法治的群众提供便利,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现如今的网络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性,大大丰富了网络教学内容,各个学校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互相利用精品课程进行学习,增加了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例如,现在网络课程发表比较流行的几大平台,慕课mooc,超星、网易公开课、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等网络平台等,让更多的学生和教师进行观看学习,以满足自身知识汲取的需要。
在初中阶段,教师要充分抓住《道德与法制》课的教学机会,除了注重理论知识和解题技巧的传授外,真正地达到育人目的。这需要教师深入解读课本教材,并融入生活中的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行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