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世贞
(河口社会化服务协调中心第五服务站,山东 东营 257200)
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资源为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思路。各个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文化习俗也各具特色。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将人文风貌、历史发展以教学活动的形式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幼儿在玩耍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多样性逐渐有一个充分的认知,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对日后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意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土文化教育其优势在于将生活变为课堂,让幼儿从生活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建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乡土资源的渗透,从网络上收集各个民族的文化习俗,通过民歌、服饰等方面吸引幼儿兴趣,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进而促进人格的正常发展。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地方特色,开展趣味活动,幼儿通过实践活动,从而对本土文化产生热爱,提高幼儿主观能动性,也进一步实现了文化的传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社会正逐渐步入信息时代,幼儿学前教育也在顺应时代发展走向现代。但从目前教学情况来看,课堂教学缺乏内涵,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只是单纯按照教材进行讲解。由于幼儿年龄小,认知行为和学习能力还没有成熟,枯燥乏味的课堂不利于幼儿兴趣的培养。再加上文化教育的缺失,导致传统的优秀文化得不到重视。中华民族依靠其多元文化被世界所认识,但由于教师的不重视,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缺少文化的渗透,再加上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阻碍了幼儿的思维认知,导致幼儿日后发展思想出现偏差,产生“喜新奇、厌传统”的错误观点,优秀文化得不到传承,对社会未来发展也会产生严重影响。
现阶段由于幼儿年龄小,思维认知还处于发展阶段,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枯燥,幼儿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就会产生听不懂、不理解的局面,从而阻碍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引路人的作用,结合乡土资源的优势,引导幼儿建立正确的行为认知,打造趣味课堂,拉近师生关系,从而确保课堂氛围融洽。例如,教师可以开展文化主题班会,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当地特色文化,然后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帮助幼儿理解。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歌唱互动的形式,将家乡文化特色融入其中,帮助幼儿加深文化印象,从而激发幼儿兴趣,师生关系也得以缓和,课堂管理也得到了保障。
文化作为国家社会发展的底蕴,良好的文化素养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开展幼儿教育工作时,要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将人文风情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丰富其内涵,激发幼儿兴趣的同时,培养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优秀品质。例如教师开展“家乡情,民族风”的主题班会,课前收集一些老物件,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并将其背后的故事以及蕴含的情感展示给幼儿,从而引发幼儿情感共鸣。随后让幼儿们纷纷上台发言,讲一讲自己家乡的故事,增强幼儿对家乡的热爱。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幼儿叙述能力的情况,制定个性化评价制度,对幼儿现阶段的认知有一个客观的印象,然后结合乡土资源的优势,制定针对性教学方案,提高幼儿对家乡的情感。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幼儿日后发展的关键。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工作时,既要培养幼儿道德修养,更要保证幼儿身体素质。始终贯彻“两手抓,齐头并进”的教学理念。例如教师在开展体育活动时,可以参考当地文化特色,开展编织课程,用安全简单的材料,和幼儿们一起制作简单的小挂件。一方面,能有效地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幼儿对多样的文化也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印象。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跳房子、跳山羊、打水漂等民间小游戏,让幼儿身临其境的同时,还能增强自身身体素质,幼儿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对日后生活逐渐充满热情。
乡土课程资源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灵活性,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其选择性也灵活多样,而且贴近生活,幼儿在了解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学习起来也会更加轻松。例如在上课前,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特色民谣或是儿歌,对里面的内容进行仔细讲解,让幼儿在学习中了解民族风情,在歌唱中感受文化魅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立“校园小农场”,将当地特色植物为主,师生一起培育种植,共同管理。幼儿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植物呵护长大,不仅激发幼儿兴趣,而且通过实际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幼儿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家校共育作为现如今幼儿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全方面、多角度地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家长一定要舍弃传统的教育理念,不能将孩子一味地交给学校进行管理,应充分配合教师工作,一起努力,培养幼儿具备良好的文化道德素养;其次,教师也应该不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充分认识到乡土资源的重要性,并将其充分与课堂结合,从而实现课堂的高质量开展。
由此可见,乡土资源与幼儿学前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幼儿对家乡文化、风俗习惯的认知,通过全方面地学习,对文化背后的寓意也更加清楚。因此,为确保乡土课程资源在课堂中的高效运用,需要教师立足于幼儿角度,将幼儿发展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基于此进行乡土文化的渗透,推进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