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东
(四川省江油市太白中学,四川 江油 621700)
地理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专门的、系统的地理课程学习之后,具备一定程度的专业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区域认知、人地观念等特有的地理思维与心理品质,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思考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及其他领域的问题,它是地理学科所特有的综合能力与思维品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综合性思维是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不可或缺的一种学习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高效思维方式,只有综合思维才能把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系统的整合起来,去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为适应新高考中“一核四层四翼”的具体要求,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地理专业知识、师德师风等个人因素对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效果影响极大。因教师有个体差异,所以教师课堂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有些教师上课是以自己为中心,课堂上一讲到底,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坐在下面被动的听,还不一定能够接受,整堂课学生很少回答问题,也未参与讨论,教师一般问一些“是不是”、“对不对”等选择性问题。在评讲试题时,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然后马上讲为什么,看似教师讲的有条不紊,但这毕竟是老师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成果,而非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的。这样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是没有运转的,要提高综合思维就无从谈起。所以在课堂上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最为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建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思想意识,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采用“建构主义理论”和“发现学习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植被、土壤、水文、自然资源、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等要素,又包括人文地理环境如,经济、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市场、聚落、城市、人口、工业等要素。地理环境各要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地理问题的分析和对人类活动的评判必须运用综合思维。在复习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和专题复习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例如在复习气候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气候专题复习知识体系”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模式来呈现,也可以通过“知识框架”、“知识树”来展现。
仔细阅读试题中的文字材料,将文字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标出,特别是有关时间、空间和地理事物特征等定性、定量的信息。认真读图表,重点关注图名、表名、图中的图例、图中的经纬线、海陆位置、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表中数据等信息。仔细阅读各设问,快速、准确、全面的明确考查的具体知识点,明确试题作答要求,是简述分析还是描述概况等。注意设问中的限定性词语,如自然原因、人为原因等。
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关键在于将已有知识与试题建立正确的联系,并运用这些知识认识和说明问题。在培养该能力时要注重知识的储备和整理,复习时既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又要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在分析具体地理事物时,要注意地理原理的正确选择和合理运用以及地理原理和现象的有机衔接。对于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题型,要善于归纳和整理,并有针对性地构建答题模板,以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把与热点问题有本质联系的主干知识重组、糅合到一起,形成多维度分析热点问题并具有综合思维价值的新知识体系。
学生要有较强的归纳总结能力,首先要学会把握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地理现象是千变万化、错综复杂,必须透过现象,抓住地理事物的本质,才能准确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特征。平时学生也要多学习地理基本原理、规律的思维过程,并反复训练才能达到阐释的水平。其次就是注意表述技巧。答题时要点要全面,表述完整;层次分明,言简意赅;语言规范,用词恰当准确,特别要注意使用地理学科术语;紧扣试题要求,切忌答非所问。
考查该能力的题一般是地理高考题中的开放式试题,主要考察学生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要求比较高。试题往往要求考生能对构成事物整体的各种因素和现象进行表述,对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进行完整说明;能认识事物产生、演变的原理和规律,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和阐释,最终做到论证观点和表述内容上的有机结合。在训练学生辩证分析能力时注意观点明确,表述清晰,在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再将论据清晰、简明地表达出来,逻辑要严密。
地理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好地理综合思维对学生学好地理养成良好的地理素养,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着重大意义。良好的思维能力也是学生进一步掌握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这三大核心素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