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俊熙
(水城县南部园区中学,贵州 六盘水 553000)
生物学是学生正确了解自然、动物以及植物之间关系的学科,而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使用分析、推理以及批判等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认知与分析。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对于生物课程的知识内容无法做到全面地理解与掌握。因此,教师需要从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认知结构出发,改进与优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进而能够用证据以及逻辑思维对生物问题进行科学的探究。
生物学科有着非常显著的实践性与生活化特征,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多去观察生活,从生活实际中出发对当前全球环境状况进行感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生物教师们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没有选择将生活中的生物现象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这对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养成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初中生物教师需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出发,去观察与感知生活中的生物现象,以此来达到丰富生物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科学思维探究能力的目的。以“生物和生物圈”这一课程为例,教师在教学时不仅需要为学生们讲授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知识内容,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关系进行探究,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物种与环境变化的认知。针对生物圈概念的教学,教师可以选择多媒体手段来为学生们进行直观地展示,阐明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中相互制约与影响的关系。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与看法,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知识内容的分析与概况,从而实现科学思维的养成。
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渗透,同时也可以渗透在课堂外。初中生物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成立一个环保社团,在尊重学生意愿、想法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一些活动,使生态文明教育可以渗透到校园文化生活之中。具体而言,首先可以开展主题活动。如每年3.22是世界水日,环保社团就可以开展“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知识竞赛活动;每年的3.12日是植树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开展“我为校园添新绿”的主题活动,这类活动其实还有很多,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搜集资料,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践活动。其次,开展宣传活动。利用黑板报、手抄报以及宣传橱窗等形式,向学生们宣传生态文明知识,介绍当地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些政策等。而且野外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对自然、对生命的思考,每一株植物、每一只动物都是一个生命,学会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借助开辟第二课堂的形式可以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科学思维。
生物学科有着非常显著的社会性与实践性特征,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工作时,可以鼓励学生多去关注与了解与生物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话题,同时还应该秉持“不盲听、不盲从”的态度,以科学、理性的视角对事件的性质做出判断。初中生物教师所开展的教学工作还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可以选择将与生物学相关的热点话题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去,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社会责任素养的效果。以“细胞的生活”这一章节课程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就可以将当前全球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危机:疫情这一社会热点话题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为学生详细地讲解该病毒的发病原理、病情表现以及如何防护等知识,让学生能够对该病毒产生正确地认知,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做好科学地防护措施,向家人、朋友以及社区进行正确地宣传,主动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同时在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思维也会得到有效的培养。
总而言之,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需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借助生动形象的课程内容,来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以及科学探究精神。另外,教师还需要为学生们创设自由的思考与探究空间,合理引导学生对生物问题进行探究,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而为学生实现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