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幼儿教学

2020-12-08 14:23:46胡蝶玲
魅力中国 2020年40期

胡蝶玲

(江西省宜春市香田乡中心幼儿园,江西 宜春 336000)

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幼儿教学提供了一条新的教学道路。在传统的幼儿教学中,教学通常是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尽管能够与幼儿进行一定的互动,但是却很难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一、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幼儿创造意识

创新创造能力作为幼儿未来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需要从小培养。幼儿阶段作为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积极借助信息技术来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进而提升幼儿的思维创新水平。教师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够将知识内容以一种形象、生动、简单的方式传递给幼儿,不仅能够降低幼儿对于知识内容的陌生感,还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使幼儿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之中。

例如,在教学舞蹈《小兔子》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首先,为了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为幼儿播放小青蛙呱呱的叫声,以此来吸引幼儿的课堂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在播放录音后,教师可以提问幼儿:“小朋友们有没有听过这个声音呢?这是哪个动物的叫声?”孩子们在仔细聆听后回答:“这是青蛙的叫声,呱呱呱。”教师要及时给予孩子鼓励,使得孩子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正面的反馈,进而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而后教师再为孩子播放短视频《兔子图》,引导孩子进行欣赏和观看,并促使孩子在观看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交流和讨论,与其他的孩子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孩子留下了足够的思考空间和讨论时间,能够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孩子的思维天马行空,千奇百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孩子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播放《兔子图》的同时,教师还可以穿插播放音乐《小兔子》,并引导孩子将两者联系起来。如此,通过创设一个视听结合的环境,促使孩子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进行学习和交流,能够有效地提升孩子的思维水平。同时,教师通过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孩子们将自己带入到《兔子图》中,孩子们在教师的启发下出了与青蛙有关的各种小动作,如模仿青蛙跳时各种不同的行为动作,青蛙呱呱叫时的行为动作,模拟小兔子可爱的样子等,在这个过程中,小朋友们积极动脑筋,想出了双脚跳、单脚跳、晃晃头、拍拍手等各种身体动作,提升了孩子们的创造能力,促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幼儿探索意识

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探究性活动一般较为抽象和复杂,而幼儿由于自身思维能力的不完善,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和概念较难理解。因此,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这部分知识内容进行一定的加工,而信息技术无疑是这个加工的良好媒介。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将一些存在于科学现象有机地融入孩子们的教学活动之中,并将科学现象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进行结合,进而有效地拉近了孩子与知识之间的距离,消除了孩子对于知识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将原本看起来遥远的科学知识内容与孩子们最为平常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达到了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的效果。同时,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信息技术能够将图片、文字、声音结合起来,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内容图文并茂地展示出来,使得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够得到知识,又能够找到乐趣。

例如,在数学活动“5的组成”中,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领导孩子利用卡片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方式较为枯燥和乏味,且卡片摆放方式较为单一,很难维持幼儿兴趣。而教师如果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则能够很好地起到启迪效果。如教师可以利用小动物来制作动画,为幼儿解释“5”的组成:在早上,熊妈妈带着熊宝宝到草地上嬉戏玩闹。在熊妈妈带着熊宝宝到草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暂停视频内容,让孩子们进行探究活动,如“数一数一共有几只熊宝宝”“有几只熊宝宝是黑色的”“几只熊宝宝是黄色的”,然后孩子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数数:“1、2、3、4、5”,并回答:“一共有5只熊宝宝,2只是黑颜色的,3只是黄颜色的。”整个过程水到渠成。如此,教师通过制作相应的课件,将孩子们熟悉的内容与课堂知识内容联系起来,使得知识能够更加生活化和简单化,让课堂教学活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不仅仅是对教学模式的创新,还是对教学观念的更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劣势,使得课堂内容能够更加高效。同时,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和探索意识,促进了幼儿素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