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中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

2020-12-08 14:23:46曾维
魅力中国 2020年40期

曾维

(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白舍镇田东小学,江西 抚州 344000)

语文中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升。因为,阅读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语文素质,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对阅读的方法进行掌握,使得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本身的阅读能力,还能使教学的有效性获得一定的提升。

一、注重预习,让学生感知阅读

著名的文学家曾经说过:“想要完整的进行阅读,最重要的就是在阅读前进行预习。”预习主要是让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能过对文章进行初步的认识和感悟。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发展完全,但是小学语文教材上的内容比较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展示自己,这样,就能让学生充分的融入课堂学习中。在进行预习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在预习时,一边进行阅读一边对文章进行总结知识框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文章的感悟。所以说,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使学生激发出对于阅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对文章进行感知的过程中,去提升教学的有效性【1】。

例如,教师在进行《燕子》这一篇文章的教学时,由于文章中所写的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的景象,但是有些学生没有能够发现景色的美,不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学生中。所以,教师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预习,然后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文章进行重点内容的罗列。比如说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小燕子春天从南方飞回来的场景,学生可以将这一篇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对燕子的外貌特征进行描写,第二部分对燕子归来时候鸟的习惯进行描写,第三部分可以写燕子在飞行时的特点,第四部分可以写燕子是怎么休息,在哪休息。学生在进行预习的这个过程中,就能够充分的进入到阅读中去。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能根据预习的内容,对文章产生一个阅读的思路,再配合上教师的讲解和品读,学生就能有效的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二、思维导图,让学生深入阅读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不仅仅只是让学生随便的读读文章内容,而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去提升本身的品味,对文章能进行深刻的感悟,去感受文章中所包含的道德修养。众所周知,文章中所包含的知识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学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效的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和道德素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是简单读一遍文章的内容,再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只能够跟着教师的步骤去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习的课堂比较枯燥、单一,还不会注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在进行学习时不能进行有效的阅读【2】。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灵活的特点,为学生构造思维导图,去引导学生思维的拓展,突出课堂上学生的主导地位,使学生能进行深入的阅读还能增加对于阅读的兴趣。

例如,教师在进行《赵州桥》这一篇文章的教学时,由于这一篇文章主要是对事物进行叙述,所以不会使学生激发兴趣,学生在进行这样的阅读时,会产生反感,不会进行仔细地阅读,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文章中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将其设计成思维导图:赵州桥的地址→是怎样设计的→这样设计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赵州桥的精巧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赵州桥的坐落彰显了什么。让学生根据这个思维进行阅读,层层推进,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章进行品味,感受文章所包含的内涵,使得学生能充分感受文章阅读的魅力,有效的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录和道德素养。

三、读写结合,让学生深化感悟

阅读是学生进行写作内容积累的主要方式,而写作可以将阅读进行深化,新课改提出,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将读写进行结合,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可以有效地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获得提升,还能使学生阅读感受进行深化,使学生的阅读技能以及素养得到提升。

例如,教师在进行部编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篇文章的教学时,重点讲的时父母的爱,由于学生在生活中能够通过母亲的表扬和父亲的批评体验到父母的爱,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入的感受,教师可以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对文章进行感悟,之后,让学生进行文章中故事的复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对文章有一个全新的阅读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写出类似的故事也可以写身边充满亲情的故事。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去深化阅读教学。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充分应用学科本身存在的优势,在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引导学生进行一步步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进行个体性的学习,使学生产生阅读学习的兴趣,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实自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