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0-12-08 14:23:46陈德利
魅力中国 2020年40期

陈德利

(常德市双赢环境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湖南 常德 415000)

一、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规划和项目建设实施后对环境产生的可能影响,对此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以便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和手段,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结合在一起,主要目的是既要保证经济发展,又要防治环境污染,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客观、公开、公正,综合考虑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指导思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循环经济理念,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谁污染,谁治理;节约资源、能源,实行清洁生产;污染物达标排放,满足排放总量控制要求。

二、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中对环境的影响基础是污染源强的确定,如果污染源强不准确,预测得再准确也是空中楼阁,因此污染源强的确定显得尤为重要。

(一)污染源强确定问题

国民经济行业越来越多,而污染源源强核算依据及其涉及的门类、行业少。由于对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不熟悉,致使工程分析不当导致污染源数据不准确,尤其是无组织排放污染源强确定方法的不统一和不确定性,更加造成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目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污染源源强产排污系数主要参考《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产排污系数手册》,其次为《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还有些要采用论文等文献资料中的参数。

国民经济行业越来越多。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互联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大量涌现。2011年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有些行业划分显得过粗,已不能全面、深入、准确地反映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于2017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2017年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共有20个门类、97个大类、473个中类、1380个小类。与2011年版比较,门类没有变化,大类增加了1个,中类增加了41个,小类增加了286个,合计共20个门类、98个大类、514个中类、1666个小类。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产排污系数手册》包括了: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源、城镇生活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产排污系数等内容。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涵盖了占我国工业污染物产排量绝大部分的362个小类行业。其中,271个小类行业的产排污系数通过实测核算得出,91个小类行业的产排污系数采用类比方法获得,产排污系数来源依据充分,体现了当时的平均产排污水平,基本上满足了当时环境影响评价及生态环境管理部门需要,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产排污系数手册》2010年对2008年5月版本进行修订后就再也没有更新。2017年开始进行了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于2020年6月9日发布,但未发布产排污系数手册。污染源普查产排污系数手册更新速度明显滞后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2018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已陆续发布了《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 准则》以及纺织印染、锅炉、制革、淀粉、制糖、电镀、有色金属冶炼、石油炼制、炼焦化学、火电、制浆造纸、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制药、农药、化肥、汽车、陶瓷制品等19个重点行业源强核算技术指南,对规范行业源强核算起到积极作用。污染源源强核算方法包括实测法、类比法、物料衡算法和产污系数法等,现有工程基本上采用实测法,新、改、扩建项目基本上采用类比法和产污系数法,挥发性有机物所有类型项目均采用物料衡算法。各行业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中产污系数法也是参考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普查数据。

近几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以及管理水平均得到了长足进步,产排污系数水平相应也会逐渐下降,而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还仅涉及19个重点行业,仅占《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98个大类的近20%(514个中类的3.7%、1666个小类的1.1%,严格来说应该与小类对比),还有80%的行业没有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2010年版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产排污系数手册》中涉及的362个小类行业仅占2017年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1666个小类的21.7%,类别覆盖面相对较低。

经过10年的发展,新兴行业、新设备、新工艺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2010年版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没有更新修订,很多行业类别在手册中根本没有。对于已建项目可以通过现状调查与现状监测得到污染源数据,与现有工程产品、生产工艺相同或相近的项目,其污染源可以在现状监测的基础上逐步推理出。产品方案、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相同的项目,其污染源可以通过类比调查确定。而对于无同类新建项目的污染源有时很难弄清或准确得出。这就直接导致对环境影响预测产生直接影响。

(二)环境影响预测存在的困难

1.大气影响预测方面

一是基础数据方面,所需的各种数据种类较多,尤其是污染源、气象、地形三类数据。对于点源污染源,其计算清单应包括排气筒底部海拔高度、排气筒高度和内径、烟气出口速度、烟气出口温度、年排放小时数、排放工况、评价因子源强,其中烟气出口温度、出口速度也不是容易确定准确的。预测软件已经商业化,购买预测软件后一般地形数据会在软件中自带,通过项目位置可以选取。但是地面气象参数、高空气象参数等需要购买,加大了环评成本,导致很多项目气象数据不能充分或无法反映评价区域气象特点。且这些数据都是当地最近气象站点近20年数据,与项目实施后的气象条件没有相同的,根据目前的技术和大气导则条件下也只能如此。

二是预测方法方面,部分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未严格执行导则规范。预测方法主要包括选择技术导则推荐的预测模型、针对项目特点选用预测参数以及对输出结果的处理等方面。预测模型选择困难;预测参数不易确定。

三是预测内容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预测的内容不全面、方案选择不当。

2.噪声环境影响预测方面

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新型设备不断出现,这些设备噪声源强难以获得;其次一般企业在环境影响评价阶段能够有比较规范的平面布置图就已属不易,很少有设备布置图,预测时设备噪声源点位的确定随意性很大;噪声衰减参数虽然有参数可供选择,但各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参数的适用性确定完全凭经验。基于以上因素,通过噪声预测软件进行预测后得到的结果很难准确。

3.地下水和土壤预测方面

导则中虽然有推荐的预测模式,但没有成熟的预测软件可供选购使用,而且很多预测参数不易获取,其准确性大打折扣,预测出来的结果很难保证准确性。

(三)平面布置的不确定性

目前除了政府投资项目需要可行性研究报告外,大部分企业投资较小的项目很难有规范的平面布置图,或虽有建构筑物平面布置图,但生产设备的布置图基本上是没有的,即使规划设计有平面布置图,但实际建设时也不完全会按照规划的平面布置图来实施。大气污染物治理设施的位置也不能具体确定,这些不确定性给大气和噪声影响预测的准确性会带来直接影响。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各行业产排污系数的制订

结合2010年版《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产排污系数手册》和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以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尽快补充完善、修订全国污染源普查产排污系数手册。

(二)加快行业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编制

在目前19个重点行业源强核算技术指南的基础上,加快其它行业源强核算技术指南的编制及发布。

(三)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及共享

充分利用不断发展的云计算、数据库技术及地理信息系统等科技,加快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并实现各类数据库之间的联网、共享,尤其是气象、地下水、土壤等基础数据的公开共享。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形势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问题,包括:污染源强确定难,大气、噪声、地下水和土壤环境影响预测困难,平面布置的不确定性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各行业产排污系数的制订、加快行业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编制、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及共享等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