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卓彤
(保定理工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2018 年9 月26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1 号),要求“增强创新型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创业深度融合,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升级。”国家鼓励并支持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势必要对相关课程进行创新创业理念的融入,对课程进行改革。同时,结合教育部《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8]8号)的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1],以双创理念为着力点,提出打造创新创业融合课程的改革过程。
高校是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科技的发展,所以现如今“创新创业”理念也应该融合进我国高校的教育工作中去[2]。在现今社会双创背景下进行课程的教学改革,既可以实现应用型课程建设的目标,又可以培养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素质能力,奠定专业学习基础,推动专业技能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本文根据相关文献,结合保定理工学院相关专业实际情况,对双创理念融合进工程测量学课程的途径进行了探索。
将行动变导向,让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方法,让教师不再单纯的作为课堂上的输出者,而是变为问题提出者,成为经验总结者,由“教”转“学”,利用创新创业理念,促进学生主动思维求变。为此,在工程测量学教学过程中,最先改革的就是教案的设计。
教案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增加了多项工程实例,以案例的形式,先提出创业问题,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课程结束后,再由学生进行实际的实验,提出自己的设想,由老师进行教改及总结。例如根据教学理论内容将工程案例分为碎片知识点式案例以及经典创业案例。在碎片知识点式案例中,根据理论内容,将所学知识点分别融入各项案例中去,让学生逐步理解并加强案例分析能力。在经典创业案例中,将课程所学相关知识点进行融合,给出相关综合案例,由学生分组进行创作,提出自己构思,进行模拟创业过程。
工程测量学这门课程主要研究的就是工程建设在勘测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营管理阶段所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的学科,它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以及学科交叉性,因此在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应变“教”为“导”,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为主要目标。
在此门课程的实践项目设计中,就特意以任务驱动式的方式,在课前提供给学生实验指导书、实验过程的微课视频,并提出任务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在实验课程中,让学生自主摸索,根据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材料,进行自主创新,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测量,获得最终成果。
无论是在课程教学案例分析过程还是实验数据的获取都需要学生分组讨论,团队协作才能够完成各项任务要求,因此课程评价过程中着重强调团队协作能力,部分考核内容由小组整体成绩评定。
该课程的期末评价由传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考试成绩3:7 比例改为了20%平时成绩+20%实践考核成绩+60%期末考试成绩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中,20%的平时成绩又分为5%的上课表现成绩以及15%的实验课综合小组成绩,实验课综合成绩由8 次实验课的小组平均成绩计算而来。
平时成绩的主要观测指标是日常上课的课堂表现、实验课程的数据的获取及计算的过程表现、案例分析的创新创业意识表现;实践考核的主要观测指标是在课程学习结束后,每个学生分别抽取实验考核试题,根据题目进行相应测量数据的获取并进行模拟计算,根据学生的考核时间及测量数据的准确性进行评分;期末考试主要考核的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最终教师通过丰富的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各项评分进行分析,分析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进行教学总结,做好问题归纳,再进行教学内容的整改,以期做到更好的改革。
工程测量学课程的日常课程融入到各类测量比赛中去,将“教”与“赛”相融合,以“赛”促“学”,“赛”“学”相长,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竞赛内容经过设计,融入到课程中去,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生动案例或者实践项目,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理论知识“四等水准测量”的内容时,提出竞赛的一个要求:即“前后视距不得大于3 米”,然后针对这个问题向学生进行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提出自己想法,再结合工程测量规范,给予学生答案,并进行实践。这样让学生在竞赛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优化学生逻辑思维及创新思维。
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然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在工程测量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将我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相融合,优化教学过程,改革教学方法,丰富评价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创业意识,进而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