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晓丽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组织部,辽宁 朝阳 12200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对高校组织员的工作也提出新的要求,应着力打造一支熟悉党务工作的专门队伍,将政治合格青年学生凝聚到党的队伍中来,这是时代赋予高校组织员的历史使命。
从国际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如何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青年学生,是高校党建工作所面临新问题。
从国内看,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如何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高校党建工作所面临的新任务。[1]
高校组织员在发展和教育学生党员、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基层党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上级党委相关工作布置等方面都有重要指导监督作用。加强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对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深入贯彻上级党组织乃至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等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都具有深远而重大意义。
经过调研发现,当前制约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的问题如下:
随着党的事业不断发展,高校组织员职责也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其职责已经发展成协调处理上下级党组织关系、党员发展、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指导下级党组织开展组织工作等于一身的任务集合。但某些高校对专职组织员工作职责重要性认识不足,人员选配制度不完备,待遇保障不到位,考核机制不完善,这些因素都制约了组织员队伍建设,进而影响了基层党组织建设。
组织员工作职责一直没有清晰的界定,组织员的工作内容与党支部书记、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团总支书记等工作相互重叠。同时,在各高校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几者间分工不明确,这就导致了组织员在工作中的失位错位甚至越位现象出现。
部分高校组织员设置“专岗不专责”,导致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工作;个别组织员对基础党务工作流程不够熟悉;有些组织员工作动力不足,不能适应新时期对党务工作的高标准要求;有些组织员不善于通过青年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思想引领。这些问题已经在不同层面影响了高校党建工作。
加强校党委的顶层设计,研究制定符合高校自身特点的组织员工作制度,在目标任务、人员选配、运行办法、经费保障、考核评价、激励政策、职业发展、待遇落实等方面做出统筹安排,更好地发挥组织员在基层党建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适应新环境、迎接新挑战,必须对高校组织员分步骤、分层次、分阶段的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新进专职组织员应侧重开展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培训;骨干组织员培训可采用着重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根据《组织员工作手册》[2],应该将组织员工作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引领。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崇高的思想起点,使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2.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制定党员发展计划,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
3.严格把关党员发展工作。在发展党员的关键步骤中,组织员应通过多种方式,了解了拟发展对象的真实思想动态,确定发展对象名单;认真审查发展对象的入党材料是否符合规范;督促提醒基层党组织按时按程序召开党员发展对象预审会、党员发展大会,并积极协调专人同发展对象进行谈话。[3]
4.做好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组织预备党员定期开展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参与主题党日和民主生活会活动,要督促基层党组织做好学生预备党员转正工作。
5.开展党建相关调查研究工作。针对当代青年学生思想状况,开展符合青年学生成长规律的党建课题调查研究,总结规律、创新工作方法,增强组织生活的时代性和凝聚力。
6.积极推进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院系党组织主题党日活动、组织生活会;制定“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计划;积极引导支持基层党组织创新活动方式。
建立健全符合高校组织员工作特点的评价标准体系,应该按计划、分步骤、全方位、有侧重地评价组织员工作,引导组织员工作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科学的考评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组织员应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确保不仅在思想上更要在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次,要求高校组织员要具有能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最后,需要将高校组织员工作从隐性的质性评价转化为显性的量化指标,要积极探索以目标为导向的闭环考核流程、以问题为导向的动态考核周期、以发展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