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乃卿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浙江 东阳 322118)
奔跑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许多电影制作者都非常喜欢不断地,反复地表现“奔跑”,格里菲斯曾说,“我所要做的,就是让它动起来”。在部分影片中,“奔跑”这种运动的性的镜头经常会被反复的应用,甚至在部分以运动为题材的励志电影中,影片的主角通过“奔跑”来寻找一种合乎伦理的方法来解决生旅途中遇到的问题。
我国关于意象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易传》,其中对意象的解释是“见乃谓之意,形乃谓之象。”在国外,英国的斯帕金认为“用任何一种方法勾画出来的任何一个想象的画面或其他经验,它不仅可以通过诗人的某一感官,而且还可以通过他的头脑和情感为他所感知……[1]”。分析这两种定义可以发现意象包含了两个层次的内容,及“意”和“象”,“意”是指创作者的主观情感,“象”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者某种现象。电影中的意象美学就在于将隐性“意”和显性的“象”进行融合,通过创作者主观情感对电影所呈现出来的物象进行重构和解读,来传达出作者对于生命、人性或者某种社会的现象的思考。一般来说,电影中向观众展现出来的带有意象的客观事物已经不仅仅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物象,是一种被解构和重构了的表达介质,创作者通过这个“介质”传达自己的感情和观点,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奔跑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重要的技能,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奔跑中促进了人体各项机能的不断发展。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生命活力的展现,在影片中的应用通常是传达一种对生命的活力和美好生活的渴望,也象征着人们渴望摆脱现有的状态,寻求改变和发展的意志[2]。此外也包含着很多其他重要的象征意义如,人生的状态,事物的发展,抗争等,而运动也是一种活力的象征,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正所谓“生命在于运动”。
例如,在影片《阿甘正传》中,主角阿甘是一个智力障碍者,但这并不影响主人公与生俱来的奔跑能力的发展。创作者以“奔跑”这一意象作为切入点讲述了一个关于“奔跑改变人生”的故事。导演在影片中设置了大量的表现奔跑的运动镜头,在主人公奔跑过程中,导演对于奔跑的细节做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如在奔跑中阿甘腿部的各种机械束缚设备逐渐脱落,当所有的“禁锢”都摆脱之后,迎来的是晴朗的天空。整个奔跑过程中阿甘所表现出来的昂扬的状态、不屈的动力与影片的主旨完美结合了起来,深化了影片的主题。在影片中“奔跑”这一运动并不简单的是一种运动状态,更是主人公的生存状态,从这种生存状态里我们可以看到其现实主义的意义,如人性、个人意志、社会关系和命运等。在影片中“奔跑”是主人公的生存技能,也可以说是阿甘的生存工具,从幼时被迫地“跑”,到发现“奔跑”是自己的天赋,再到战争中“奔跑”救人,再到最后选择奔跑下去,从而引发全国性跑步运动。奔跑是阿甘不屈不挠,勇于同命运抗争的体现,也是阿甘抗争命运的工具,阿甘通过奔跑逐渐摆脱过去,不断向前,超越自己。
就《阿甘正传》来说,“奔跑”伴随着主人生的各个节点,童年时通过奔跑“解决问题”,青年时通过奔跑获得成功,获得成功后唯一想做的事情还是奔跑。从一个起点到另一个起点,从一个终点到另一个终点,通过在路上奔跑寻找人生的答案,指导到达目的地,影片运用“奔跑”这一意象诠释了主人公的生命状态和思维方式,同时也不仅仅是主人公的生命状态,更是全人类的生命状态和思维方式。也映射着现世生活中的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也要向阿甘一样永远不要轻易放弃,不断奔跑,不断超越自己。
就运动本身来说,与其说是人们对于运动的喜爱毋宁说是对于生命的热爱,运动中展现出来的生命的张力是任何其他意象都无法取代的,这也是大多数影片中运动艺术所要传达的创作者的主观情感。运动中所体现出来的顽强拼搏、不屈不挠、锐意进取、优胜劣汰等等人文体育精神也是构成影片中运动艺术重要的成分。
总而言之,运动艺术和奔跑意象在影片中的广泛应用给电影作品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这种意象的应用体现了影片中的对于人生状态的思考,“奔跑”也不仅仅是“奔跑”,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对于摆脱相现状,寻求改变,追逐未来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