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
(鹤壁鹤源电力(集团)有限公司淇县分公司,河南 鹤壁 456750)
气候变化、人口增长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突出的环境特征,而日渐紧缺的能源供给,使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或国民生活水平提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针对我国资源分布、人口规模、国土面积等基本国情,只有将智能电网与电力工程技术有机地融合起来,才能真正地紧抓时代潮流,确保电力安全,破解能源供给的发展问题,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智能电网主要指能够同时拥有多种配电体系的电力系统,其全称是智能化电力网络,能够在传统的电力系统中添加自动化控制结构,及时地根据用户的配电需求和诉求,做出处理反映,并智能地解决配电网络及电力系统中所存在的问题。在理论研究层面,智能电网是构建在高速双向的、集成的通讯网络上,通过测量、传感、设备及控制技术的应用,切实实现电力网络的高效、经济、安全、可靠及环境友好的目的。所以在能源供给日渐紧张的背景下,加强智能电网建设,能够有效地缓解并减轻能源配给压力,提升电力输送实效,使电力系统建设更加切合时代、社会及经济的发展需求。
首先智能电网拥有较强的技术体系和基础体系,可以抵御外部环境的供给和干扰,适应可再生和清洁能源的介入,提升和巩固电网系统的“韧性”。其次,能够将基础设施与自动控制、传感器、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起来,及时预见、发现电力网络中的故障风险,并在发生故障时,进行快速的“故障隔离”、“自我恢复”,提升并增强了电网的稳定性。其次,能够充分应用配电智能化、智能调度、网厂协调等技术,能够使电网控制更具经济性和灵活性。最后,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集成及利用,以此为运行管理呈现精细、完整、全面的运营网络提供支持,便于后期的决策和管理。总体来讲,智能电网拥有较强的兼容性,能够有效地兼容电力工程技术,使其发挥既定的功能和作用。
在智能电网的构建中,将所产生和输送的电力,根据电能体量进行等级划分,形成体系较为完备的网络机制,进而通过判定智能网络的经济效益,明确合理的衔接方式,确保智能电网建设的质量和效率。而这便是电力工程在我国自能电网构建中的具体体现。由于电力工程技术中的能源转换可以充分地实现智能电网中的能源形式,使风能、水能及太阳能成为电网建设的主体,切实满足国民对能源供给的发展诉求。而在能源转换的基础上,电力工程技术中的质量优化技术可以为智能电网构建中的电能输送体系提供优化服务,使电力供给更稳定、更高效。
柔性输电技术能够有效结合电子和微电子技术,使电力控制及通信传输技术有机地融合起来,进而优化并完善智能电网系统,提升电网建设质量。通常来讲,柔性输电技术能够有机地融入到智能电网的输变电传输及发电的过程中,能够使智能电网中的控制技术和电力工程技术相融合,最大限度地增强网络传输平台的运转质量,减少并降低电能的损耗,提升电网的配电效率。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将柔性输电技术融入到电网建设中,逐渐得到我国各大电力企业的共识,并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的融合与嵌入,使其发挥出真正的辅助功能。
配电预警技术对确保电力供应的高效运转,拥有着鲜明的现实价值,假如配电预警技术难以得到发挥,将无法解决智能电网建设中所存在的供电问题,严重影响到电能运输的质量和效率。所以,在构建智能电网的过程中,应积极应用配电预警系统,满足智能电网建设对电网管理和维护的需求,而通过数据信息技术对智能电网的沿线信息、运行线路及运转数据进行整理,可以为维护电网运转,提高电网稳定性提供依据。当预警技术得到完善和优化后,电力企业应通过信息技术,对电网系统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存储,进而构建出相应的数据库,使其在监控系统的支持下,提升电网问题的检测质量和效率,提高智能电网的构建成效。
智能电网是我国电力企业取得现代化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为确保智能电网的构建质量和效率,应加强对电力工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将其有机地融合到智能电网的构建中,使电力工程技术发挥出最大的效用。此外,还需要充分了解电力工程在智能电网中的效用,以此梳理并探索出科学有效的应用策略,完善智能电网建设机制。